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司马温公挽词 其三

标题包含
司马温公挽词 其三
昔有乡贤阳道州,亦闻比近有松楸。 新阡便合开三径,同气相求好并游。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文彦博(1006年-1097年),字宽夫,号伊叟。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出将入相五十载,是北宋中期的重臣之一。 文彦博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他于宋...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曾经有位受人尊敬的阳道州先生,他居住的附近有许多松树和楸树。在新建的墓地旁边,自然形成了一条小路,我们这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可以一起游玩。
去完善
释义
《司马温公挽词 其三》为宋朝文学家文彦博所作。下面是该诗的词句注释: 1. 司马温公:即司马光,字君实,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宋神宗时期主持编撰的《资治通鉴》是重要的历史著作。封为温国公,故称司马温公。 2. 文彦博: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历仕仁、英、神、哲四朝,以忠耿奉国著称。与司马光等人并称为"庆历士人"。 3. 阳道州:指唐朝文人阳城。阳城曾官至道州刺史,为人正直,关心民生,颇有政绩。这里借阳城表达诗人对司马光的敬仰之情。 4. 松楸:松树与楸树,常用于墓地的景物描写。此处用以象征墓地,表达对逝去者的怀念之情。 5. 新阡:新建的坟墓。 6. 三径:本指西汉隐士蒋诩隐居时所开的三条小路。这里用以表现诗人希望司马光墓园宁静幽雅的环境。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文彦博悼念司马光之作,以道州、松楸等意象渲染了悲痛的气氛。诗中提到了司马光的故乡道州,以及他家族的墓地松楸。“新阡”暗指司马光的墓园,而“三径”则源于陶渊明的“三径就荒,松菊犹存”诗句,用以赞美陶渊明的高尚品质,这里暗示了司马光的品德与地位。 “同气相求”来自《易经·乾卦》中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意为志趣相同的人自然会互相吸引,此处诗人以此表达了自己与司马光的深厚友谊,以及他们之间的共同理想和追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司马温公挽词 其三》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文彦博为悼念司马光所作的一首悼亡诗。这首诗创作于北宋时期,具体时间约为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年)至元祐八年(1093年)之间。在这段时间里,文彦博与司马光同为朝廷重臣,共同参与了当时的政治活动。 在创作这首诗时,文彦博正处于政治生涯的高峰期。他在北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担任要职,历任同平章事、太师等官职,曾两次拜相。在此期间,他与司马光共同为朝廷效力,致力于国家治理和改革事业。然而,随着司马光的去世,文彦博失去了这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和政治上的得力助手,因此写下了这首感人至深的挽词。 在诗歌中,文彦博表达了对司马光的深切怀念之情,同时也揭示了当时的历史背景。此时正值北宋中晚期,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政治斗争激烈。文彦博与司马光等人倡导的“元祐更化”政策试图对前朝的一些弊端进行改革,但未能取得预期的成果。而司马光的离世,使这一改革事业的推进更加艰难。尽管如此,文彦博仍然坚信正义的力量,坚信历史将证明他们的努力是正确的。这种坚定的信念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都体现在了这首诗的字里行间。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