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及白马寺捧留守相公康国韩公手翰且云名园例惜好花以俟同赏因成小诗 其二
去岁曾吟怨别诗,今春醉赏又参差。
洛城虽是归来晚,趁得姚黄正发时。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去年还曾在诗歌中诉说离别的哀怨,今年春天再次品味却已时过境迁。洛阳城的回归虽然有些晚,但却恰好赶上那美丽的牡丹盛开之时。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行及:到达;触及。
2. 白马寺:位于河南省洛阳市老城东约几公里瀍河区洛孟公路北边的白马山下,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中国最早的佛教寺院之一,世界著名伽蓝,有中国佛教祖庭之称。
3. 留守相公:指在地方上负责行政事务的长官。
4. 康国韩公:指的是唐代的韩愈,曾任康州刺史,谥号为“文”。
5. 手翰:亲笔书信。
6. 名园例惜好花:意为有名的花园通常会珍惜美好的花朵。
7. 以俟同赏:等待和大家一起欣赏。
8. 洛城:指洛阳,中国的古都之一。
9. 姚黄:牡丹花的一种,因宋代姚姓人家培育而得名,为牡丹中的珍品。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春天重游故地白马寺的情景,以及他与留守相公康国韩公的手翰交流。首句“去岁曾吟怨别诗”是诗人回顾去年此时在这里写的离别诗,感叹时光荏苒;次句“今春醉赏又参差”表明今年再次来到这里赏花,与友人共赏美景;第三句“洛城虽是归来晚”表达了自己虽然在归程上稍晚,但仍能抓住美好春光的心情;最后一句“趁得姚黄正发时”写到了盛放的姚黄之花,表明自己能够欣赏到如此美丽的景色,感慨万分。整首诗表达了诗人珍惜光阴、享受当下美好生活的态度,同时也表现了诗人与友人的深厚友谊。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文彦博(1006年-1097年),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出生于名门望族。此诗为文彦博晚年所作,具体年份不详。据史书记载,文彦博曾任吏部尚书、枢密使、参知政事等要职,在政治生涯中屡次救国安邦,备受皇帝信任。然而晚年的他因病退居洛阳,过上了平静的田园生活。
北宋时期,佛教文化繁荣,佛寺林立。白马寺位于洛阳东郊,始建于东汉永平年间(公元64-75年),是中国最早的官办寺院之一,地位崇高。相公指的是留守洛阳的官员,康国韩公是他们的其中之一。他们在闲暇之余,常常会聚集在白马寺品茶论道,欣赏园中美景,分享人生感悟。
文彦博在这首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源于他们之间的友谊和共同的文化素养。当时文人墨客崇尚儒家经典,乐于结交朋友,注重情谊。因此,他们在白马寺相聚时,都会表达对美好事物的珍惜和对彼此的关怀之情。此外,文彦博作为一位有着丰富阅历和政治智慧的老者,也通过这首诗传达出他对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