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箫曲(一作古意)
八月凉风动高阁,千金丽人卷绡幕。已怜池上歇芳菲,
不念君恩坐摇落。世上荣华如转蓬,朝随阡陌暮云中。
飞燕侍寝昭阳殿,班姬饮恨长信宫。长信宫,昭阳殿,
春来歌舞妾自知,秋至帘栊君不见。昔时嬴女厌世纷,
学吹凤箫乘彩云。含情转睐向萧史,千载红颜持赠君。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八月的凉风吹动着高楼,美丽女子卷起了帷幕。池塘里的花儿已经凋谢,她不因为失去宠爱而惋惜,反而在孤独中坚守自己的信念。
荣华富贵就像随风飘荡的蓬草,早晨还存在于田间小径,傍晚就已经消失在云层之中。赵飞燕曾受宠于昭阳殿,而班婕妤却独守长信宫,满怀幽怨。春天的时候她们依然会欢歌笑语,但秋天来临,寂寞与冷落却无人知晓。
当年,秦始皇的女儿厌烦了世间的纷争,学习吹奏凤箫并乘着彩云离去。她含情的目光转向萧史,希望用千年的红颜来换取他的相知相守。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八月凉风:指秋天到来。
2. 高阁:这里指高楼。
3. 千金丽人:指贵妇人。
4. 卷绡幕:指放下丝绸帷幕。
5. 池上歇芳菲:指荷花凋谢。
6. 摇落:凋零,衰落。
7. 世上荣华如转蓬:形容世间的荣华富贵就像随风飘荡的蓬草一样。
8. 阡陌:田野的小路。
9. 朝随阡陌暮云中:形容早晨在田间小路上,傍晚又在云端之上。
10. 飞燕:指赵飞燕,西汉成帝的皇后,以美貌和舞蹈技艺著称。
11. 侍寝昭阳殿:指赵飞燕在昭阳殿侍奉皇帝。
12. 班姬:指班婕妤,汉成帝的妃子,以贞洁和才情著称。
13. 长信宫:汉代宫殿名,班婕妤曾在此居住。
14. 春来歌舞妾自知:指春天来临时,宫廷中的女子们会举行歌舞表演。
15. 帘栊:窗帘,这里指窗户。
16. 昔时嬴女:指传说中的弄玉,是秦穆公的女儿,擅长吹奏凤箫。
17. 厌世纷:厌倦了人世间的纷扰。
18. 凤箫:古代的一种乐器,类似于排箫。
19. 含情转睐:指弄玉含情脉脉地望着萧史。
20. 萧史:传说中的一位神仙,擅长吹奏凤箫。

去完善
赏析
沈佺期的《凤箫曲(一作古意)》是一首富有深意的诗词。从题目可以看出,诗人以凤箫为题,展示了古代皇室宫廷的生活场景。诗人通过细腻的描绘,揭示出当时宫廷中女性的悲哀和无奈。
开篇两句“八月凉风动高阁,千金丽人卷绡幕”展现了夏末秋初的时节变换,绫罗绸缎的帷幕随风轻轻飘动,营造出一种华丽的氛围。接下来两句,“已怜池上歇芳菲,不念君恩坐摇落”,诗人表达出对花朵凋谢、女性失宠的同情。繁华世界如同转蓬,难以长久。
接下来的四句“飞燕侍寝昭阳殿,班姬饮恨长信宫”讲述了两则著名的历史故事:赵飞燕获得汉成帝宠爱,被封为昭仪;而班婕妤因年老色衰而被冷落,独自居住在长信宫中。这两则故事揭示了宫廷生活的无常与残酷。
接着的两句“春来歌舞妾自知,秋至帘栊君不见”点出了女性们在皇宫中的地位。春天来临时,她们在舞台上卖力表演,以求君王欢心;而到了秋天,君王早已把她们遗忘。这种悲凉的画面反映了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被动地位。
最后四句,诗人引用了秦穆公的女儿弄玉学吹凤箫的故事。昔日美丽的公主厌倦了尘世纷争,学吹凤箫乘风而去。她的美丽依然千年流传,让人叹惋。
整体来看,这首诗词通过对古代宫廷女性命运的描绘,抒发了诗人的感慨和对女性地位的思考。诗人将历史的沧桑与现代女性的境遇相联系,引导读者思考女性在现代社会中的角色和价值。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凤箫曲》是唐朝著名诗人沈佺期的一首古意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约为公元700年前后,正值唐中宗时期。这个时期国家相对安定,百姓生活逐渐恢复繁荣。
在这个阶段,沈佺期作为宫廷文人,经历了一定的官职变动。他曾因遭人诬陷被贬为台州司仓参军,后平反复职,成为宫廷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这样的经历使他对人生的悲欢离合有了更深刻的体验,也成为他诗歌创作的灵感源泉。
在唐中宗时期,社会政治气氛较为宽松,文化艺术得以繁荣发展。以沈佺期、宋之问为代表的“文章四友”以及“宫廷诗人群”等文人在此期间涌现出来,他们的诗歌作品注重雕琢和描绘,形成了华丽而富有意境的宫廷诗风格,影响了整个初唐时期的诗歌发展。
综上所述,《凤箫曲》正是在这样特定的时代背景下,通过沈佺期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对时代的深刻感悟创作出来的。这首诗歌反映了作者对人生及世事的独特见解,同时也展现出初唐时期宫廷诗歌的特点及成就。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