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南堂即事
南堂秋雨清,竹树变愁静。
微寒病体苏,燕坐尘事屏。
高林飒已落,鸣雁去方永。
何以消沉忧,予心在箕颍。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南堂秋雨洗净明,竹林树木换愁容。
微微寒气渐消退,静静休养患疾身。
树林高处秋风起,大雁长鸣远飞翔。
如何消解心中忧,心系田间与山林。
去完善
释义
1. 南堂:南边的讲堂或厅堂。此处指诗人在某处见到的南边讲堂。
2. 秋雨:秋天的雨水。这里指诗人所在地在秋天时所下的雨。
3. 清:清新明快,表达自然环境的洁净美丽。
4. 竹树:竹子与树木,通常用于描绘宁静美丽的自然环境。
5. 变愁静:使忧愁的心绪变得平静,反映诗人通过观察秋景产生的情感变化。
6. 微寒:轻微的寒冷感,指秋季天气转凉时的气温。
7. 病体苏:身体稍微康复。苏表示恢复精神或健康。
8. 燕坐:安闲地坐着,形容一种悠闲自得的状态。
9. 尘事屏:将世俗之事摒除在外,表示诗人寻求心灵宁静的心境。
10. 高林:高高的树林。
11. 飒已落:飒然之声已经消失,意指树叶随风飘落的声音逐渐停止。
12. 鸣雁:鸣叫的大雁,这里借指大雁南飞的现象。
13. 去方永:离别的时刻尚早,说明大雁南飞才刚开始,寓意离别的哀愁。
14. 何以消沉忧:用什么办法来消除心中的忧虑呢?
15. 予心在箕颍:我心中向往的乃是古代贤者许由耕作的地方。箕、颍均为古代山名,分别位于今河南省登封市及淮阳县一带,相传许由曾在此隐逸。
去完善
赏析
《秋雨南堂即事》是北宋诗人韩维的一首描写秋雨中沉思的诗作。首联“南堂秋雨清,竹树变愁静”描绘了南堂的秋天雨景:清新、寂静,连竹子树木也变得带着忧愁的宁静。颔联“微寒病体苏,燕坐尘事屏”写诗人感受着微微的寒冷,在这宁静的环境中病体渐渐舒爽,仿佛摆脱了世间杂务,独自安坐。颈联“高林飒已落,鸣雁去方永”进一步描绘了秋天肃杀的景象,落叶纷纷,长鸣的大雁也即将远行。尾联“何以消沉忧,予心在箕颍”以问句收尾,意味着怎样消除心中的忧虑呢?诗人认为他的心早已超脱尘世,如同古人隐居于箕山、颍水之间一样。整首诗体现了诗人对秋景的独特感受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流露出一种沉郁而超脱的心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秋雨南堂即事》是北宋时期诗人韩维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在秋雨连绵的日子里,诗人在南堂的所见所思。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敏感捕捉和独特感悟。
创作时间:公元1068年,正值北宋仁宗朝中期。
人生际遇:韩维(1017-1098),字持国,河南洛阳人。他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人。曾任尚书右丞、尚书左丞等职,历任庆州、秦州、颍州等地知州。在政治上,他主张改革,提倡勤俭治国,注重民生;在文学上,他以诗歌和散文著称,文风清新自然。在这首诗创作的年份,韩维正在颍州任知州,正处于他的政治生涯的鼎盛时期。
时代背景:此时正是北宋仁宗朝的中期,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文化发展迅速。宋仁宗在位期间,重视科举选拔人才,倡导儒家学说,推崇文学艺术,使得这一时期的文人墨客辈出,形成了著名的“北宋文坛”。此外,这个时期也是北宋山水画发展的黄金时期,山水画艺术达到了空前的高峰。这些时代背景都为韩维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土壤。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