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何若谷寒食燕集
雨过江城绝点尘,清明佳节正千门。
舞香扑坐花新戴,歌响盘云曲旋翻。
几欲为春留日驭,直须同俗醉衢樽。
因思老氏登台乐,若此斯民未足论。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春雨洗刷过的江城纤尘不染,清明节时千家万户欢庆佳节。花香四溢,新鲜的花瓣戴在枝头;歌声悠扬,如云朵中的盘绕回荡。
我渴望在春天留下时光的印记,只想和民众一起沉浸在街道的酒宴之中。回想起老子的升台之乐,像这样美好的生活已是至高无上的境界了。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江城:泛指水边的城市。这里可能指的是诗人的所在地,具体地点难以确定。
2. 清明佳节:清明节,中国传统的节日,这一天人们会扫墓祭祖、踏青游玩。
3. 千门:形容众多的门户。这里用来形容清明时节家家户户都开门出门的情景。
4. 舞香扑坐:指花香扑鼻,使人陶醉。
5. 歌响盘云:形容歌声高亢,如同萦绕在云端。
6. 日驭:太阳的运行,这里比喻时间的流逝。
7. 俗醉衢樽:指在街头巷尾尽情畅饮。
8. 老氏: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9. 登台乐:指老子在《道德经》中描述的“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寒食节的繁华景象和诗人的喜悦之情。首联以“雨过江城绝点尘”起笔,写出了雨后江城的清新脱俗,与“清明佳节正千门”相呼应,展现了清明节的热闹气氛。颔联则通过对花香扑鼻、歌声缭绕的描述,进一步刻画了节日中的欢快氛围。颈联则表达了诗人欲留住春光、与民同乐的期许。尾联则以老子登台之乐作比,表达了对民生安康的向往和祝愿。全诗韵律和谐,语言优美,抒发了诗人在寒食节之际的喜悦心情和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次韵何若谷寒食燕集》是宋代诗人赵抃所作。赵抃(978-1034年),字闻夫,号知非子,衢州西安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曾任吏部侍郎、参知政事等职。他因为“铁面御史”的佳话而名垂青史,因其清正廉洁,刚直不阿的性格,被后人尊为包龙星之流。
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宋朝时期,即公元960-1279年间。这个时期的中国社会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科技文化事业取得重大发展。以苏东坡为代表的文人墨客群体活跃,文学创作百花齐放。在此背景下,赵抃和他的诗友们常聚会、唱和,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作品。
在赵抃所处的时代,科举制度已经相当完善,士人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僚体系成为主流。赵抃本人就是进士出身,他在官场上辛勤工作,恪尽职守,赢得了良好的声誉。然而,在这个看似歌舞升平的时代,官场腐败、党派纷争等问题依然存在。赵抃作为一个正直的官员,对这些现象深感忧虑,于是在诗歌中表达了他对时局的关切和对友情的珍视。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