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王朴

标题包含
王朴
海宇煎熬沸鼎时,先生静付一支颐。 单辞隠几三仁在,大略平边百世知。 到了勋庸成底事,由来用舍出先几。 长枪不用毛锥子,应使毛锥自用为。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薛季宣(1134年-1225年),字士龙,号知止堂主人,南宋文人。 他出生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一个书香世家,父亲薛徽言是著名学者,母亲是陆游的妹妹。薛季宣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博览群书,学识渊博。 ...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大海如同被煮热的锅沸腾之时,这位老师却平静地闭目养神。 简单的言辞却能体现出孔孟等三位大儒的精神所在,他们的宏图大志能安抚各个边疆数百年。 当功名成就的时候,回过头来看才发现,成功的关键在于运用和舍弃的智慧。 锋利的武器不需要毛茸茸的毛笔,应该让毛笔自己找到自己的作用。
去完善
释义
1. 海宇:指天下、全国。 2. 煎熬:比喻艰苦折磨。 3. 沸鼎:形容政局动荡不安。 4. 先生:对有一定地位和成就的人的尊称。 5. 静付:平静地对待。 6. 一支颐:形容悠闲自得的样子。 7. 单辞:单独的言辞。 8. 隠几:依靠几案。 9. 三仁:指微子、箕子和比干,他们是殷商末年的三位贤者。 10. 大略:大致的策略或计划。 11. 平边:平定边疆。 12. 百世知:百世之后仍被人知晓。 13. 勋庸:功勋。 14. 底事:何事,什么事。 15. 用舍:任用或舍弃。 16. 先几:事先预见。 17. 长枪:长矛。 18. 毛锥子:毛笔。 19. 自用:自主运用。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名为《王朴》,是诗人薛季宣悼念北宋名臣、政治家、文学家王朴的一首挽诗。全诗表达了对王朴的敬仰和赞美之情。 首联“海宇煎熬沸鼎时,先生静付一支颐”,描绘了当时国家局势紧张、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情景,而王朴却能做到从容不迫,体现了他的淡定和沉稳。 颔联“单辞隐几三仁在,大略平边百世知”,赞颂了王朴的政治智慧和才能,他以一己之力稳定政局,使国家和平发展,这一点世人都看在眼里,为他千古留名。 颈联“到了勋庸成底事,由来用舍出先几”,表现了王朴的超凡脱俗的品质,他不追求名利,以国家和人民为重,体现了他的高尚品质。 尾联“长枪不用毛锥子,应使毛锥自用为”,形象地刻画了王朴的风采,他虽有大才,但并不炫耀,而是谦虚谨慎,用心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表现出他的谦逊和实干精神。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王朴》这首诗出自南宋诗人薛季宣之手,创作于公元1194年。此时的南宋正处于宋金对峙时期,北方领土被金国侵占,南宋政权偏安一隅。在这动荡不安的历史背景下,诗人以王朴的故事为切入点,表达了自己的忧国忧民情怀。 诗中的王朴,是北宋时期的著名文人,曾任御史台主簿,后因直言进谏触怒权贵而被贬谪。他在流放期间,写下了著名的《思归赋》,表达了其对故土的思念和对时政的忧虑。薛季宣在诗中将王朴的故事重新演绎,既是对前辈文人的敬仰,也是对自身遭遇的感慨。 在这一时期,南宋朝廷内部矛盾重重,政治腐败严重。许多正直的士人如王朴般因直言不讳而受到排挤,这使得薛季宣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他以王朴的故事为引子,抒发自己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以及对坚持正义、勇敢直言的精神品质的赞美。 综上所述,《王朴》这首诗歌是在南宋动荡的社会背景下创作的,诗人在回顾历史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的关注和忧虑。通过讲述王朴的故事,诗人传达出了一种坚定的信念:即使面对困境和挑战,也要坚守道义,勇敢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