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
江浅晴沙见,山高细路分。
老藤维堕石,远树挂残云。
燕鴈遥难到,巴鶑暖遂闻。
花飞少颜色,委地自纷纷。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江水浅浅映照晴朗沙滩,山岭高耸小路分离。
古老藤蔓缠绕着石头下垂,远方的树木挂载着残留的云朵。
南方的大雁难以飞到这里,巴地的黄鹂却能轻易听到它们的叫声。
花瓣纷纷凋落,失去颜色的它们飘落在地上。
去完善
释义
1. 江:这里指长江或其他江水。
2. 晴沙:阳光下的沙滩。
3. 山:这里指高山或山脉。
4. 老藤:古老的藤蔓植物。
5. 维:连接,牵系。
6. 堕石:坠落的石头。
7. 远树:远方的树木。
8. 挂残云:挂住残余的云朵。
9. 燕鴈:从北方飞来的大雁。
10. 巴鸎:指巴蜀地区的莺鸟。
11. 暖遂闻:温暖的日子里容易听到莺鸟的叫声。
12. 花飞:花朵凋落飘散。
13. 委地:落在地上。
14. 纷纷:凌乱的样子。
去完善
赏析
《江上》这首诗描绘了江畔山景及自然生灵的景象。诗人以简练的文字勾勒出一幅早春季节的山光水色图。
首联“江浅晴沙见,山高细路分”为全诗定下了抒情基调。诗人通过对江水的描绘,展现了江水的宁静和辽阔,同时也表明了江面的狭窄与清澈;“山高细路分”则是通过描述山间小路,表现出山势的峻峭和高耸。这一联便将读者引入一个宁静而秀美的自然环境中。
颔联“老藤维堕石,远树挂残云”描绘了山林间的景象:古老的藤蔓缠绕在石头上,向四周蔓延,而远处的树木则悬挂着尚未消散的云朵。这两句展示出山间静谧、繁茂的景象,也流露出诗人在其间探索的浓厚兴趣。
颈联“燕鴈遥难到,巴鸝暖遂闻”继续延伸场景。燕子和大雁虽然能够飞行很远,但在这遥远的山区却无法轻易到达;而巴地的黄鹂则因为这里暖和的环境,可以随意歌唱。诗人通过这两种鸟类的对比,传达了环境对人的影响以及自然界生命力的顽强。
尾联“花飞少颜色,委地自纷纷”以落花作为诗的终结。花瓣在空中飘散,失去了鲜艳的颜色,零落在地上。这反映了春天的短暂和美丽,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短暂及美好易逝的感慨。
整体来看,《江上》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对自然环境的赞美和对生命的思考,同时也透露出了他内心的孤独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江上》是南宋诗人晁公溯的一首描绘江景的抒情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公元12世纪初,正值南宋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历史上发生了著名的“靖康之耻”,北宋灭亡,南宋建立。这一时期的文人士大夫多怀有忧国忧民之心,他们寄情山水,抒发爱国情怀。晁公溯作为一位南宋文人,自然也不例外。他在游览长江时,看到了江上的风光,心中不禁涌起了一股悲凉之情。
在诗歌创作过程中,晁公溯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描绘手法,通过对江水、风帆、飞鸟等景物的细致刻画,展现了江上的壮丽景色。同时,诗人还巧妙地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将江水的波涛比作战争,表达了诗人对现实世界的忧虑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