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纱四首 其三
双桨无声入曲溪,压湖千树碧杨枝。冷香暗逐月痕筛。莲子玲珑圆自护,藕花荏弱断还垂。采莲遗藕不同归。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轻舟悄然划过曲折的小溪,翠绿的杨柳倒映在湖面。清凉的香气伴随月光洒落。莲蓬玲珑可爱地保护着莲子,而荷花则柔弱地在折断后又继续低垂。采莲的人虽然带走了莲蓬,却留下了莲藕,分别时无法一起归来。
去完善
释义
1. "双桨":指划船用的两支浆。
2. "曲溪":曲折的溪流。
3. "压湖":临近湖面。
4. "千树":指很多树。
5. "碧杨枝":绿色的杨树树枝。
6. "冷香":指荷花的清香。
7. "月痕":月亮的影子。
8. "筛":撒播,此处指月亮的影子在荷花中穿梭。
9. "莲子":莲子,即莲蓬,莲的种子。
10. "玲珑":形容物体精巧细致。
11. "圆自护":莲子紧密保护自己的样子。
12. "藕花":指莲花的花骨朵。
13. "荏弱":柔弱,指藕花嫩弱的样子。
14. "断还垂":折断后又下垂。
15. "采莲":采摘莲花。
16. "遗藕":留下的莲藕。
17. "不同归":不能一起回去。
去完善
赏析
这首《浣溪纱四首 其三》描绘了一幅宁静而优美的采莲画面。诗人通过“双桨无声入曲溪,压湖千树碧杨枝”的描绘,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同时,“冷香暗逐月痕筛”一句则赋予了这种环境以诗意的美感。
在画面的构建上,诗人使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比喻。如“莲子玲珑圆自护,藕花荏弱断还垂”等,形象地勾勒出莲子、藕花的形态特点,使读者仿佛置身于荷花盛开的湖畔。而“采莲遗藕不同归”则传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生命无常的感慨。
整首诗语言优美,情感深沉,既展现了自然景色的美丽,又抒发了诗人的内心感受,是一首充满韵味与意境的佳作。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浣溪纱四首 其三》是南宋词人李祁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词创作于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年),当时正值南宋中期,社会矛盾激化,政治腐败严重。词人通过描绘江南水乡的景致,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历史、文化等多方面的思考。
李祁出生于书香门第,曾官至翰林院侍讲学士。然而,他的一生并未得到皇帝的宠信,反而因政治斗争而屡遭贬谪。在创作这首词时,李祁正处于人生的低谷期,远离朝廷,四处漂泊。这使得他在作品中流露出一种深沉的忧患意识和对现实的不满情绪。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南宋王朝虽然在政治上相对稳定,但内外矛盾日益加剧。北方的金国不断南侵,内部党争激烈,民间疾苦重重。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李祁深感忧虑,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
总之,《浣溪纱四首 其三》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和作者人生经历的基础上创作的。词人通过对江南水乡的描绘,表达了对自己命运和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这首词不仅是南宋词坛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也是研究当时历史背景和文化风貌的重要文献。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