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
秋入金篦惊发落,朝朝万缕千丝。一回揽镜一回稀。初心灰已尽,长笛任频吹。犹记钗边随我日,春来长缀花枝。而今樗散却依谁。天涯芳草碧,明岁可能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秋天来临时,梳子惊发现头发掉落得厉害,每天早上都有许多发丝飘落在地上。每天照镜子时都发现自己越来越憔悴。当初的激情已经被磨灭,任由长笛不断地吹奏。依然记得曾经陪伴在我身边的她,春天来临时就倚着花枝。而现在我却只能依靠着寂寞。望着那远方的芳草,期待着明年的春天还能和她相见。
去完善
释义
1. 金篦:金属制的篦子,用以梳理头发。这里指秋天。
2. 初心灰已尽:谓意志消沉,心灰意懒。
3. 长笛:乐器名,竹制。
4. 频吹:多次吹奏。
5. 钗边:代指女子。
6. 长缀花枝:形容女子的美丽装束。
7. 樗散:无能者。
8. 依谁:依靠谁。
9. 明岁:明年。
去完善
赏析
《临江仙》是南宋诗人李祁的一首词。这首词以咏物抒怀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年华逝去、青春不再的感慨和对美好时光的怀念。
首句“秋入金篦惊发落,朝朝万缕千丝”描绘了秋天来临,白发日渐增多,宛如金篦梳落下的发丝。这是对诗人自身形象的自嘲,同时也是对他因年纪渐长而失去青葱岁月的哀伤。诗人通过这一比喻,使读者感受到了他在时光流逝中的无奈与惶恐。
接下来的两句“初心灰已尽,长笛任频吹”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悲凉。他说自己的雄心壮志已经消磨殆尽,只剩下长笛在耳边不断吹奏。这表明诗人已经失去了对生活的热情和追求,只能听天由命。这种心境既体现了诗人在现实中受挫后的无奈,也展现了他对理想破灭的悲哀。
下阕中,诗人通过回忆昔日与女子相伴的美好时光,来反衬出如今的落寞。“犹记钗边随我日,春来长缀花枝”描述了当年他们如胶似漆的日子,共同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美好的春天。然而,这些美好的记忆如今已成为遥远的过去,留给诗人无尽的思念和哀伤。
最后两句“而今樗散却依谁,天涯芳草碧,明岁可能期”更是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诗人当下的孤寂处境以及对未来生活的迷茫。他感叹自己如同樗树一样衰老无用,不知还能依靠谁。同时,他也担忧自己是否能够等到明年春天的到来,重新找到生活的希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临江仙》是明朝诗人李祁的一首词,创作于明朝正德年间(1506年-1521年)。
李祁生于明朝弘治年间(1488年-1505年),其父李东阳曾任吏部尚书、内阁首辅等要职。李祁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少年时即以才学闻名于世。然而,他的人生并非一帆风顺。正德年间,宦官刘瑾权倾朝野,排挤忠良,李祁的父亲李东阳因与刘瑾政见不合,被贬谪至南京。
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李祁的词作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他在《临江仙》中写道:“浩荡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表达了作者对世事沧桑的感慨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总的来说,《临江仙》这首词的创作背景是明朝正德年间,李祁在这个时期经历了父亲被贬、政局动荡等人生际遇,同时这个时代也是明朝由盛转衰的关键阶段,各种社会矛盾日益激化。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李祁创作《临江仙》的背景。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