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扬子江歌
扬子江歌十三首,首首追随扬子走。总歌之后起吴淞,滚滚奔腾初出口。西上江阴第一重,炮台兀据江能封。金焦帆影联翩过,明月扬州岂易逢。建康千古无情地,称帝称王真若戏。试上台城望后湖,湖波冉冉挑诗思。芜湖自是稻花香,九派浔阳势莫当。小姑名与彭郎伴,应有梅花岛上香。洞庭浩瀚群流聚,冬日风涛尤可怖。孟杜题诗今尚存,湖滨前有诗人住。包君所记至此止,安得有终并有始。其馀七首应更奇,剑峡夔门更险巇。况乎诸葛与杜甫,诗人名相世之仪。当日此歌一出皆欢喜,不胫而走数千里。江南才子手自裁,蜿蜒一往如江水。六十年前年少郎,有谁不唱长长长。尔时我年方六七,亦同学习乐洋洋。想像江山似图画,佳名络绎如珠挂。一别长江今廿年,寂寞何人温旧话。偶逢故侣重相集,十忆二三相挹挹。朅来更爱樊城美,蓬岛三山难与比。雄浑飘渺两相兼,朝看暮对无时已。三楹小屋傍烟霞,浪说而今自有家。辛勤还学灌园叟,恼看杂草喜开花。今宵忽读扬子歌,悲欢间作意无那。心惊一角巴陵句,瞿然梦觉忽生魔。临风无泪可挥弹,惆怅难平百感攒。何日扬舲上扬子,看遍青青江上山。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扬子江之歌:十三首歌中每一首都跟随扬子江而行。从吴淞江起始,江水滚滚而出。向西到了江阴,第一道屏障就是炮台,牢牢占据着江河。金、焦二山的帆船接连驶过,很难在明月下找到扬州。建康(南京)自古以来都是帝王之地,如同一场游戏。登上台城远眺后湖,湖水的波涛激发了诗歌的灵感。芜湖的香气四溢,九派浔阳江水气势磅礴。小姑和彭郎相互陪伴,岛屿上的梅花散发出香气。洞庭湖水浩渺汇聚,冬日的风浪仍然令人恐惧。孟郊、杜甫的诗句仍然存在,湖滨边有诗人在居住。包先生的记录到这为止,哪里有开始哪有结束?剩余的七首歌应该更加奇妙,剑峡和夔门更加险峻。更何况诸葛亮和杜甫这样的诗人,他们的名声和形象流传于世。这首歌曲当年一出现就受到人们的喜爱,很快就传遍了数千里的地方。江南的才子亲手裁剪,歌曲像流水一样源远流长。六十年前的年轻人们都在唱这首歌,谁又能不唱呢?那时候我还只有六、七岁,也和大家一起快乐地学习。想象中的江山就像一幅画,美好的名字像珍珠一样串联起来。我已经二十多年没有再看到长江,谁能陪我一起回忆过去的事情?偶然遇到老朋友再次相聚,一起回忆过去的点点滴滴。如今我更爱樊城的美丽,那里的风景无法和三山仙境相比。雄伟而飘逸的景色一直存在,朝夕相对永无止尽。三间小屋旁边是烟霞,胡乱说现在这就是我的家。勤劳得像园丁一样照料花园,喜欢看杂草消失,花朵绽放。今晚忽然读到扬子江的歌,悲伤和快乐交织在一起。心被巴陵的一角震撼,仿佛突然惊醒,生出一种魔力。面对风吹雨打却无法挥去心中的愁绪,只好惆怅地积聚所有的感受。什么时候我能乘船沿着扬子江,欣赏那些绿树成荫的山峦?
去完善
释义
1. 扬子江:指长江。2. 吴淞:上海境内的长江口。3. 江阴:位于江苏无锡市的长江江面。4. 金焦:金山寺和焦山寺,分别位于江苏镇江的长江两岸。5. 明月扬州:这里指江苏扬州市。6. 建康:南京的古称。7. 无情地:指南京曾是诸多王朝的国都。8. 台城:南京的古城墙。9. 后湖:南京玄武湖的古称。10. 芜湖:安徽芜湖市。11. 九派:泛指长江中游的众多支流。12. 浔阳:江西九江市的古称。13. 小姑、彭郎:分别指江西九江的小孤山和彭泽县的澎浪矶。14. 洞庭:湖南岳阳市的洞庭湖。15. 孟杜:杜甫,唐代著名诗人,字子美,号少陵野老。16. 包君:明代作家包彬,曾著有《长江万里图》等作品。17. 安得:如何得到。18. 剑峡、夔门:分别指重庆奉节县的白帝城附近的两处险要地势。19. 诸葛亮、杜甫:分别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20. 不胫而走:形容消息传播迅速。21. 江南才子:泛指江南地区的文人墨客。22. 手自裁:亲手裁剪。23. 尔时:那时。24. 六十年:作者写作这首诗时离他第一次听到《扬子江歌》已有60年时间。25. 故侣:过去的伙伴。26. 挹挹:本指舀水声,这里表示频繁交流。27. 樊城:湖北襄阳市的旧称。28. 蓬岛三山:这里借指樊城的自然风光。29. 烟霞:泛指美丽的自然景色。30. 三楹小屋:三间房屋。31. 浪说:虚浮不实的话。32. 灌园叟:指勤劳的园丁。33. 巴陵:湖南岳阳市的古称。
去完善
赏析
《读扬子江歌》这首诗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扬子江的风貌和历史背景,抒发了作者对于祖国山河的深沉热爱和对于历史的深深感慨。首先,诗中通过“扬子江歌十三首,首首追随扬子走”的诗句表达了扬子江波澜壮阔的景象和磅礴气势。随后,作者详细描述了沿江各处的历史名胜和自然景色,如“滚滚奔腾初出口”的吴淞口,“炮台兀据江能封”的江阴要塞,以及“湖波冉冉挑诗思”的南京台城等,展现了扬子江沿岸丰富多样的风光。
同时,诗人也借古讽今,以历史上英雄豪杰的活动为引子,表达了对现实世界的关注和忧虑。比如,“建康千古无情地,称帝称王真若戏”一句揭示了历史上的战争纷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此外,诗人还通过“雄浑飘渺两相兼,朝看暮对无时已”等诗句表达了扬子江流域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历史底蕴。
在诗的最后部分,作者回顾了自己年轻时学习《扬子江歌》的美好经历,以及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情。通过“一别长江今廿年,寂寞何人温旧话”、“今宵忽读扬子歌,悲欢间作意无那”等诗句,表达了时光流逝、世事沧桑的感慨。最后,诗人表达了渴望再次扬帆远航,亲自领略扬子江美丽风光的愿望,以此收束全诗,使整首诗的主题更加鲜明。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读扬子江歌》是南宋诗人李祁的一首长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公元1164年,正值南宋时期。在这一年里,金国进攻南宋,南宋朝廷无力抵抗,被迫求和。这一时期的南宋内外交困,国力衰微,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李祁,字公仪,号小华山人,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他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然而,他的成长经历却颇为坎坷。在南渡之后,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始终未能高中。这使得他对朝廷的腐败和官僚的腐化感到痛恨。
在这一时期,南宋的政治环境十分恶劣。金国的侵略使得南宋朝廷陷入混乱,皇帝昏庸无能,官员腐败成风。在这样的背景下,李祁对国家的未来感到担忧,他希望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忧虑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读扬子江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在这首诗中,李祁通过对扬子江的描绘,表达了对自己人生的感慨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他用江水比喻自己的命运,用江水中的鱼儿象征那些被时代潮流裹挟的人们。他希望人们能够像他一样,关注国家的前途,为国家的振兴尽一份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