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供奉僧玄观
自得曹溪法,诸经更不看。已降禅侣久,兼作帝师难。
夜木侵簷黑,秋灯照雨寒。如何嫌有著,一念在林峦。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自从得到了曹溪的法要,我就不再翻阅其他的经书了。我已经长久地修行禅定,同时担任帝王的老师也是很困难的。
夜晚的树木侵蚀着屋檐,显得阴暗;秋天的灯光照耀着雨水,让人感到寒冷。然而我为什么会觉得有所欠缺呢?只是因为我的一个念头还在山林之间徘徊。
去完善
释义
1. 曹溪:位于今广东曲江南三十里的地方,六祖惠能曾在那里弘扬南宗禅法,并开创了禅宗的曹溪派。这里指佛教禅宗的一派。
2. 诸经:指佛教的各种经典。
3. 禅侣:修行禅定的人。
4. 帝师:皇帝的师傅,这里指为皇帝讲授佛法的高僧。
5. 夜木:夜晚的树木。
6. 簷:房檐。
7. 秋灯:秋天的灯火。
8. 如何:为什么。
9. 一念:一个念头。
10. 林峦:山间的林木。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赠予一位名叫玄观的僧人朋友的。诗中,作者从多个方面描绘了这位僧人的生活和性格特点。
首先,“自得曹溪法,诸经更不看”表达了这位僧人具有自己独特的信仰体系和修行方式,不再需要阅读其他的经书典籍。这表明他对自己的信仰非常坚定,不受其他教义的影响。
其次,“已降禅侣久,兼作帝师难”表明这位僧人在佛教中地位很高,他已经降服了许多修行者,并且他还曾担任过皇帝的导师。这体现了他在佛教界的地位和影响力。
再次,“夜木侵簷黑,秋灯照雨寒”则描绘了这位僧人的居住环境,通过深夜时分的树木、屋檐以及秋灯照映下的细雨等景象,展示了其清幽静谧的生活状态。
最后,“如何嫌有著,一念在林峦”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这位僧人的一种担忧,即担心他因为追求更高的境界而陷入执着之中。诗人希望他能保持一颗平常心,不要被物欲所累。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赠供奉僧玄观》是唐代诗人李昌符的作品,创作于公元836年左右。在唐宣宗时期,佛教作为传统宗教受到重视,文人墨客与僧人交往密切。
李昌符曾入仕为官,历任京兆尹、尚书左丞等职。这一时期他经历了不少世事沧桑,特别是藩镇割据导致国家动荡不安。这种复杂的社会现实使他产生了出世思想,对人生无常有所感慨。他与信奉佛教的僧人玄观结交,在相互交流中得到心灵的慰藉。
在诗歌创作上,李昌符受到杜甫的影响,注重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他的这首诗以寺院为背景,通过赞美寺僧玄观的品德和才情,表达了诗人对佛教信仰的认同和对人生哲理的感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