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春游侣
密林多暗香,轻吹送馀芳。啼鸟愁春尽,游人喜日长。
浮云横暮色,新雨洗韶光。欲散垂□恨,应须入醉乡。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茂密的树林里,弥漫着幽幽的香气,轻轻的风吹来,散发出阵阵芬芳。鸟儿因春天的离去而哀伤,而游客们却喜欢这漫长的日子。
天空中的云朵映衬着傍晚的景色,新鲜的雨水洗净了美好时光。这美好的景致即将散去,带着淡淡的遗憾,人们应该沉醉在这美妙的景色中。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余芳:指残存的花香。
2. 韶光:美好的时光,常指春光。
去完善
赏析
首联“密林多暗香,轻吹送馀芳”,借用了春天的花香和春风,营造出春天的氛围。诗人通过“多”“轻”两个词表达出春天来得悄悄却浓郁的特点。而“暗香”与“馀芳”则更强调是春日里无处不在的香气。
颔联“啼鸟愁春尽,游人喜日长”,展示了两种不同的情感。诗人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借“愁春尽”的啼鸟来象征离别的悲伤,而对“喜日长”的游人则是惜别之情。这样的表达让整首诗的情感更加丰富和复杂。
颈联“浮云横暮色,新雨洗韶光”,进一步描绘了春天的自然景色。“浮云”暗指离别和时光流逝,而“新雨”则象征着新的开始。这里表达了离别的感伤以及期盼未来的美好。
尾联“欲散垂□恨,应须入醉乡”,表达了诗人在送别友人时的心情。诗人以“欲散垂□恨”来表达对友人离去的感伤,而“应须入醉乡”则是他寻求慰藉的一种方式。这种情感的表露使得这首诗显得更为真实和感人。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赠春游侣》是唐朝诗人李昌符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874年左右,正值晚唐时期,此时的唐朝社会动荡,政治腐败,民不聊生。
在创作这首诗歌时,李昌符正处于他的青年时期。他曾数次参加科举考试,但都未能如愿及第。这使得他深感失意和无奈,同时也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这种背景下,他写下了这首描绘春天美景的诗篇,表达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不满。
晚唐时期,社会的贫富差距日益加剧,官僚腐败严重,农民负担沉重。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李昌符的诗歌作品往往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和对民生疾苦的同情。他用优美的诗句描绘出春天的美好景象,同时也隐含着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未来的担忧。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