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挽罗榷院子远 其三

标题包含
挽罗榷院子远 其三
尝忆东华裹饭时,五千字挟海潮飞。 臣愚敢避权奸忤,主弱宁知国事非。 相马有奇堪下拜,屠龙无用只空归。 江南文物侵寻尽,洒泪单传第一衣。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曾经回忆在东华校区吃饭时,我驾驭着5000字的笔力如海浪般激荡飞扬。 虽然我的愚昧让我有时避免与权力奸佞抗衡,但弱小无知的主子又如何能明白国家的危情? 相马的传奇人物足以令人下拜,而屠龙的本事却只是空手而归。 江南的文化遗产已被逐渐侵蚀殆尽,我只能流着泪把第一件衣服传承下去。
去完善
释义
《挽罗榷院子远 其三》刘应凤的注释如下: 1. 东华:此处指代北宋都城东京汴梁(今河南开封)。 2. 五千言:指罗从彦所著的《海潮篇》。 3. 臣愚:谦辞,表示自己才智有限。 4. 权奸:指掌握大权,专横跋扈的人。 5. 相马:指古代善于识马之人,喻指有才德之人。 6. 屠龙:出自《庄子·列御寇》,原指以武力征服对手,在此意指追求虚名、毫无意义之事。 7. 江南文物:指南京地区的文化遗产和历史遗迹。 8. 侵寻:逐渐衰败。 9. 第一衣:传说中舜帝制作的丧服。
去完善
赏析
《挽罗榷院子远 其三》以“东华裹饭”起兴,追忆昔日风华,展现诗词人刘应凤豪放而深情的个性特征。诗人借助于海潮汹涌的形象表达了自己胸中激荡不平的情感,文采斐然。 诗中既感叹自己因直言犯上而被误解、受排斥的境遇,也反映了皇帝懦弱无能,导致国家局面江河日下的现实。诗人用相马与屠龙的故事分别比喻贤能之士被埋没和英雄无用武之地的事实,进一步展示出当时政治黑暗、社会混乱的局面。 末句“江南文物侵寻尽,洒泪单传第一衣”则反映出诗人内心的无奈和对国家未来的深深忧虑。“文物”一词在古汉语中有“文化瑰宝”之意,这里指代文化遗产和人才精英。诗人担忧江山蒙尘,文化遭受毁灭,这意味着国家的命运岌岌可危。诗人泪流满面地呼吁人们关注国家的衰落,传承文化精华,以此唤起人们对历史的反思和责任感的觉醒。 总之,本诗情感激越,言辞犀利,通过一系列生动的形象和历史典故,揭示了作者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以及对国家振兴的深切期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挽罗榷院子远 其三》是明代诗人刘应凤的一首诗歌。这首诗创作于明朝末年,正值国家政治腐败、民生疾苦的时期。当时,宦官当权,党争激烈,使得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刘应凤作为一位关心民生、忧国忧民的文人,对这一时期的社会现实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在创作这首诗时,刘应凤的人生经历也颇为坎坷。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都未能金榜题名。这使得他对当时的科举制度产生了质疑,也对国家的政治状况感到担忧。然而,尽管生活困苦,刘应凤依然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努力为人民发声。 在这一时期,明朝已经步入了晚期,各种社会矛盾激化,政治腐朽,外患频仍。刘应凤通过对这位名叫罗榷的院子的哀悼,表达了对这一时期民生疾苦的深深忧虑,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之情。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