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斋归自海上见访
拂石为床席白云,鲸鱼背上有归人。
谏书檄草俱成血,野服黄冠再见身。
麈尾悲酸浑欲死,灯前潇洒俨如神。
更阑万籁收沉尽,地阔天高两主宾。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将石头拂去当作床席,和白云共眠;在鲸鱼的背上找到了归途的人。谏书的檄文都已染成了血色,山野村夫和黄冠道士又再次出现在我眼前。手拿麈尾却感到悲酸欲死,灯光下的潇洒宛如神明。夜深之后万物都沉静下来,天高地阔的主人和客人共享这份宁静。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拂石:轻击石头。
2. 鲸鱼背:指梦境中的海洋或海上。
3. 谏书檄草:比喻劝谏朝廷的文书。
4. 野服黄冠:形容身穿百姓衣服头戴道士冠的人,这里指刘应凤。
5. 麈尾:古人闲谈时执以驱虫、掸尘的工具。
6. 万籁:自然界的各种声音。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海上归人的画面,表达出作者对友人的真挚情感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首联中的“拂石为床席白云”描述了作者在海上以石头为床,与白云为伴的生活,展现了其超然物外的境界;而“鲸鱼背上有归人”则暗示了作者的归来,犹如在巨鲸背上的人,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颔联中的“谏书檄草俱成血”表现了作者曾经的壮志豪情,无论是劝谏的书信还是战斗的檄文,都饱含着他的热血和激情;而“野服黄冠再见身”则表示了作者现在的超脱姿态,他以野服和黄冠的形象再次出现在人们面前,展现了一种与世无争、超凡脱俗的精神风貌。
颈联中的“麈尾悲酸浑欲死”表达了作者对于过去世事的感慨和悲伤,他拿着麈尾(古人谈论时拿在手中的工具),心中充满了悲痛;而“灯前潇洒俨如神”则描绘了作者在灯前的形象,他神情潇洒,仿佛已经超越了世俗的烦恼。
尾联中的“更阑万籁收沉尽”表示夜深人静之时,万物归于沉寂;而“地阔天高两主宾”则意味着在这广阔的天地间,作者和友人成为了彼此的主人和宾客,共同分享这宁静的夜晚。整首诗既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又展现了对自然环境的敬畏之情,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尚的情操。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中斋归自海上见访》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明朝末年,具体年份已不可考。这一时期,中国正处于内外交困的时期,一方面国内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另一方面,外患频繁,如倭寇之乱等。在这样一个复杂的历史背景下,刘应凤作为一位有良知的文人,他关注时事,忧心国事,因此在他的诗歌中也体现出强烈的忧国忧民之情。
刘应凤在诗中描绘了友人从海上来访的场景,这与当时的世界形势有很大关系。由于航海技术的进步,海洋已经成为人们交流的重要通道,而刘应凤的朋友可能就是通过海路来到他的家乡与他相见的。这种海上的旅行虽然带来了便利,但也充满了风险和挑战,这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特征。
此外,刘应凤在这个时期的人生经历也非常丰富,他曾游历四方,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这些经历使他对社会现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激发了他的爱国情怀。然而,他的这种热情并没有得到当时社会的广泛认同,这使他感到孤独和失望,这也是他在诗中表达的一种情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