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
天留仲子继孤竹,谁向西山饭伯夷。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天空留下仲子来继承孤竹国,有谁去西山供养伯夷呢?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句:这首诗的题目。
2. 刘应凤:诗人姓名,字应鸿,号钟岳山人,江苏南京人,生活于明末清初。
3. 天留:天意留住。
4. 仲子:指春秋时期卫国的公子伋(即后来的卫献公),是卫灵公的次子,故称“仲子”。这里用他的名字代指卫献公。
5. 孤竹:古国名,位于今河北卢龙一带,因国君无道,伯夷、叔齐兄弟二人相议,求让国而逃至周国。
6. 谁向:谁能。
7. 西山:泛指西方的山。
8. 饭伯夷:给伯夷送饭。伯夷是孤竹国的国君,他放弃王位,与弟弟叔齐一起逃到周国,后又辞官不做,最后饿死在首阳山。这里的“饭伯夷”是指一种高尚的行为。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关于历史人物伯夷和叔齐的诗。诗人以“天留仲子继孤竹”表达了对伯夷、叔齐的敬意,他们认为这两位兄弟是继承了孤竹国的使命。而后半句“谁向西山饭伯夷”则暗示了人们对伯夷的敬仰之情,他们愿意前往西山为伯夷送去食物,表达对其精神的崇敬。整首诗充满了一种对古代贤者的敬重与赞美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句》是唐代诗人刘应凤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大约是在唐德宗贞元年间(785-805年),正值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力逐渐衰落,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刘应凤作为一位进士出身的文人,他的仕途并不顺畅。他曾担任过的官职不高,且长期受到排挤和打压,这使得他深感无奈和苦闷。然而,他在诗歌创作上却展现出了卓越的才华,这首《句》便是他在这个时期的代表作之一。
在诗中,刘应凤以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思考,描绘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疾苦,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民生福祉的关注。这种深厚的家国情怀,使得他的作品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