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牛
须弥为骨露纤躯,头角峥嵘塞太虚。
大地耕翻无寸土,牧童鞭索岂能拘。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石牛》:唐代著名诗僧释慧开所创作的一首咏物诗。释慧开,生卒年不详,唐朝时期的诗僧,擅长创作诗歌以表达禅理。
“须弥为骨露纤躯”:本句将石牛描绘成一种须弥山的化身。其中,“须弥”是古印度神话中位于世界中心的一座山名,象征佛教至高无上的境地;“骨”和“露纤躯”则是描述石牛的骨骼与体态。此句意指这石牛犹如须弥山一样壮观。
“头角峥嵘塞太虚”:本句继续描述石牛的形象。其中,“峥嵘”意为气势磅礴的样子;“塞太虚”则表明石牛的头部占据了整个宇宙空间。此句强调石牛的神圣威严与庞大的体积。
“大地耕翻无寸土”:本句讲述石牛虽然看起来非常巨大,但实际上并没有占据任何土地。“耕翻”即翻耕土壤的动作,这里表示寻找。这句意味着石牛并非凡尘之物,而是来自于佛国净土的使者。
“牧童鞭索岂能拘”:最后一句指出牧童用鞭子是无法束缚住石牛的。“鞭索”是牧童用来驱使牛马的工具,而“拘”是束缚的意思。这句寓意石牛摆脱了世俗的羁绊,展现了超凡脱俗的品质。
去完善
赏析
《石牛》是唐代著名诗僧释慧开的一首描绘石牛的诗词。在这首诗中,诗人以独特的视角和想象力,将石牛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同时也表达出自己超脱世俗、追求自由的理想。
首先,诗人用“须弥为骨露纤躯”来形容石牛的外貌。须弥山是佛教中的圣地,用以象征崇高与伟大。这里将须弥山比作石牛的骨架,突出了石牛的高大与威严。而“露纤躯”则形象地描绘了石牛的肌肉线条,使其更具立体感。
接下来,诗人通过“头角峥嵘塞太虚”来展现石牛的雄姿。头角峥嵘本是指山中险峻之处,这里用来形容石牛的头部特征,使其更具威武之气。同时,“塞太虚”则表现出石牛占据天地之间的气度,进一步强调了其雄伟的身姿。
然后,诗人通过“大地耕翻无寸土,牧童鞭索岂能拘”来表达石牛的超脱与自由。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虽然石牛位于大地上,但它并没有真正占据任何土地;即使牧童用鞭子去驱赶它,也无法束缚它的自由。这里,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使石牛具有了人的情感和思想,从而传达出自己对超脱世俗、追求自由的渴望。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石牛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崇高、威严、自由等美好品质的向往与追求。在艺术表现上,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和生动的描绘手法,使得整首诗充满了动感和力量,令人叹为观止。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石牛》是南宋时期诗人释慧开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创作于宋宁宗嘉定年间(1208-1224年),时值南宋政权相对稳定,但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的时期。
释慧开是南宋时期的著名僧侣、诗人和书法家,他曾在江南一带的寺院讲经说法,广受信徒敬仰。在他的一生中,曾经历过南宋朝廷的动乱和变革,亲眼目睹了百姓的苦难和社会的不公。这些经历使他深刻体会到了世间的痛苦,也激发了他追求佛法真谛的决心。
在嘉定年间,南宋政权虽然相对稳定,但由于内外部因素的影响,社会矛盾日益尖锐。一方面,北方的金国对南宋形成了强大的压力,迫使南宋朝廷加强国防建设;另一方面,国内的贫富分化加剧,农民负担沉重,导致民不聊生。在这种背景下,释慧开通过诗歌表达了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和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