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凌佥判
江臯秋意足,倚策送君行。
戍皷声方断,登楼赋已成。
野潮漫晓白,乡岫出烟迎。
只有津亭柳,摇摇系别情。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江边秋天意味深长,手拿书简目送你离去。
军队鼓声刚刚停息,登上高楼诗已写就。
田野里的潮水在晨曦中显得迷茫,家乡的山岭笼罩在烟雾中欢迎归来。
只有渡口边的柳树,轻轻摇曳传递离别的情感。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江臯:江边高地,这里是比喻渡口。
2. 倚策:靠着马鞭。
3. 戍皷:边防驻军的鼓声。
4. 登楼赋:指东汉王粲的《登楼赋》,表达思念故乡之情。
5. 野潮:野外的水流。
6. 晓白:拂晓时的天色。
7. 乡岫:故乡的山峰。
8. 津亭:渡口旁的凉亭。
9. 摇摇:摇曳不定的样子。
去完善
赏析
《送凌佥判》是宋代诗人释元肇的一首送别诗。诗中通过对秋日江边的描绘,表达了诗人与友人凌佥判之间的深厚友谊和离别之情。
首联“江臯秋意足,倚策送君行”,描述了送别的地点和环境。江边秋天的景色十分丰富,诗人手持竹杖(策)站在那里,目送友人离去。这两句诗通过对比友人的离去和自己的驻足,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离别的无奈。
颔联“戍皷声方断,登楼赋已成”,进一步渲染了离别的气氛。戍楼的鼓声刚刚停止,意味着戍楼的士兵已经看到了友人的船离开;而诗人则已登上高楼,写下了这首诗来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这里的“登楼赋”是一种象征手法,表示诗人已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了诗歌之中。
颈联“野潮漫晓白,乡岫出烟迎”,通过对江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离去的祝福。田野中的潮水在黎明时显得格外明亮,家乡的山水在烟云中若隐若现,仿佛在迎接友人的归来。这里的“野潮”和“乡岫”都是借景抒情的手法,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和对家乡的记忆。
尾联“只有津亭柳,摇摇系别情”,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诗人以津亭的柳树为象征,表达了别离之情。柳树随风摇曳,象征着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情厚谊;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友人离去的惋惜和对未来重逢的期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凌佥判》是宋代诗人释元肇的一首送别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北宋时期,具体时间约为公元960年至1127年之间。
在宋代,科举制度得到进一步发展,文人墨客纷纷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场,担任各类官员。释元肇便是其中之一,他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成为一位有才华的官员。然而,由于种种原因,释元肇并没有在官场取得显赫的地位,反而在民间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在这首《送凌佥判》中,释元肇以真挚的情感表达了对友人凌佥判即将离别的依依惜别之情。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官员们常常因为职务调动而离开家乡,与家人朋友告别。这种离别往往伴随着不舍、担忧和思念等复杂情感。释元肇正是通过对凌佥判的关爱和祝福,表达了他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生活的热爱。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