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韵和王宣徽奉安中太乙神像
太乙真庭结宝坛,中涵元象本无言。
三山波涌楼台近,北极星环剑佩尊。
岁入飞宫初在丑,神移列驭直从坤。
妖氛自逐灵旗卷,瑞谷常登御廪蕃。
晓日破红浮鬭栱,夕云凝紫护周垣。
龙随御笔栖碑首,鹤带仙书语洞门。
天马应歌来仗衞,岳祗聫职听朝昏。
传闻词客新吟苦,玉案才承上帝恩。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太乙天尊的宝地犹如一座宝坛,它蕴含着宇宙的奥秘却保持着沉默。
在这里,三座山峰之间的楼阁仿佛就在眼前,北斗七星环绕着贵重的宝剑和配饰。
时光荏苒,这里已经成为了皇家宫殿,那些曾经的神仙驾驭着马车从这里经过。
这里的灵气使邪恶逐渐消退,也带来了丰收的喜悦。
早晨的阳光洒在红色的斗拱上,傍晚的云朵在紫色的城墙边徘徊。
皇帝的手书仿佛飞龙盘旋在碑石之上,而仙人带着天书的声音回荡在洞府之中。
天下的良马应当来此守卫,五岳之神也应聆听朝政和黄昏时的祷告。
有传言说文人墨客在这里苦苦吟诵,因为这里是他们得到上苍恩赐的地方。
去完善
释义
太乙真庭:天神祭之所,指奉安中太乙神像的场所。
结宝坛:指建立供奉神像的坛场。
元象:即"原象",大道之所在,这里借指中太乙神像。
三山:古代神话中的海上三神山,即蓬莱、方丈、瀛洲。此处以三山代指海水。
楼台近:临近海边的宫观建筑。
北极:此处借指皇帝所在地。
剑佩尊:剑代表武臣,佩代表文臣,尊表示尊重,总括文武百官。
飞宫:天宫,指太微宫。
在丑:指腊月,冬季。
神移列驭:列驭指排列有序的众神,神灵移动与下界。
直从坤:意指神灵从天而降。
妖氛:邪恶之气。
灵旗:代表神仙降临的标志。
瑞谷:祥瑞的事物。
御廪蕃:指皇家粮仓丰收的景象。
破红:指日出时的霞光。
斗栱:屋顶结构的一部分。
凝紫:形容傍晚云彩的颜色。
周垣:城墙。
龙随御笔:皇帝的亲笔题诗。
碑首:墓碑顶端。
鹤带仙书:神话传说中鹤口衔书的场景。
洞门:山洞入口。
天马:骏马。
仗衞:侍卫队伍。
岳祗:泛指群山。
联职:共同承担职务。
朝昏:早晚朝会。
玉案:华美的书桌。
上帝恩:皇上的恩典。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道教活动的诗歌。诗人王珪以磅礴的笔触,淋漓尽致地展现出太乙神像被安置时的壮观景象。“太乙真庭结宝坛”一句,首先点明了太乙神的地位和价值,暗示了这是一场庄重肃穆的仪式。接下来,作者运用丰富的想象和细腻的描写手法,依次描绘出宏伟的道教建筑、尊贵的神像形象以及祥瑞的气象景象。在诗歌的后半部分,诗人在想象中描绘了各种神奇的现象,如龙飞凤舞,天马行空等,以此表达对道教神话的崇敬和对美好生活的期许。总的来说,这首诗歌既展示了道教活动的壮丽场面,又寄托了诗人对生活的美好愿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歌创作于北宋时期,具体时间为公元960-1127年之间。这个时期正是宋朝的鼎盛时期,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文人墨客们纷纷抒发自己的感慨和理想。
作者王珪(959-1024年)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他一生历任多个要职,对国家和人民充满了热爱和责任。在这个时代背景下,王珪通过诗歌表达了他对国家昌盛的期许和对信仰的敬仰。
在创作这首诗时,王珪正值壮年,他在政治生涯中不断上升,对未来充满信心。同时,这个时代也是佛教在中国兴盛的时期,人们对神明的崇拜非常普遍。因此,王珪在这首诗中描绘了人们供奉中太乙神像的场景,表达了人们对神明的敬畏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