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会稽豀口躬师上人房
豀口相傅地最灵,其间风物与人清。
钟声夜到江头尽,云气朝从槛外生。
几副轻绡供画笔,一林修竹寄闲情。
闭门终日无尘事,卧看南□自晦明。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溪口的地理环境最为幽静,这里的风土人情让人清爽宁静。夜晚的钟声传遍江边,白天的云雾绕着栏杆弥漫升腾。数幅轻纱供画家挥洒笔墨,一林的修长翠竹寄托着闲适的情趣。整日关上门,没有世俗的纷扰,静静地躺着欣赏南方的风景,感受它的明暗变化。
去完善
释义
《题会稽豀口躬师上人房》唐询
注释:
1. 题:动词,题写,书写。
2. 会稽:古地名,今浙江绍兴一带。
3. 豀口:山溪口,指会稽山下的一处地方。
4. 躬师上人:一位名叫躬师的僧人。上人是对僧人的尊称。
5. 相傅地最灵:相传此地风水极好,灵气十足。
6. 其间:这个地方。
7. 风物:风光景物。
8. 与人清:给人以清新脱俗的感觉。
9. 钟声夜到江头尽:夜晚的钟声传遍江边。
10. 云气朝从槛外生:早晨的云气在栏干外升起。
11. 几副轻绡供画笔:几卷轻纱供画师作画。
12. 一林修竹寄闲情:一片竹林寄托了作者的闲适之情。
13. 闭门:关上门。
14. 无尘事:没有世俗纷扰的事情。
15. 卧看南□自晦明:躺在那里观看南方的景色,随着时光流转而变化。
去完善
赏析
《题会稽豀口躬师上人房》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会稽溪口的自然风光和躬师上人的生活情境。诗中提到了“风物与人清”,表现出诗人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和敬仰。同时,通过描述“钟声夜到江头尽,云气朝从槛外生”的画面,展现了溪口一带的神秘与祥和。诗人还提到躬师上人的画笔与修竹寄托着他的闲情逸致,表达了对其隐逸生活的向往。最后两句“闭门终日无尘事,卧看南□自晦明”,则揭示了躬师上人内心的清净与超脱。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令人陶醉其中。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唐询的《题会稽豀口躬师上人房》这首诗创作于唐朝时期,约公元759年前后。这一时期的唐询正值中年,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宦海沉浮后,他选择了归隐山林,过着清贫但内心宁静的生活。在此期间,他与当地的高僧躬师上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时常一起参禅论道,畅谈人生。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唐朝已经进入了中期,社会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发展迅速。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朝政逐渐腐败,宦官和权臣把持朝政,民间矛盾激化。这使许多文人墨客对现实生活感到失望,纷纷寻求心灵的慰藉。因此,唐诗中的山水田园诗在这一时期十分盛行,如孟浩然、王维等人的作品。
在这样的背景下,唐询写下了这首描绘自己与躬师上人隐居生活的诗篇。通过赞美躬师上人的高尚品德和精湛技艺,表达了对高僧的敬仰之情。同时,也反映出唐询对当时社会的忧虑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