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曾景建红泉精舍韵
康乐秀髯长拂巾,伐山走鹿辟车尘。
才毫并触当时祸,物色分留后代人。
环涧已为僧去碣,红泉今与子通邻。
著书万卷精庐里,成佛生天自致身。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快乐的时光中展示着优雅的长须和飘动的丝巾,开山猎鹿远离车马喧嚣。
才华横溢却因此招来了当时的祸端,美好的风物却流传给了后世之人。
环绕的溪涧边有僧人的碑石,红色的泉水今日与我来往密切。
在这书房之中著书立说,潜心修行直至成佛升天。
去完善
释义
1. 康乐:指东晋诗人谢灵运,他是康乐公,世称“谢康乐”。此处借指赵汝谈自己。
2. 秀髯:形容美髯,即长长的胡须。
3. 拂巾:挥动头巾,意为不理会世俗纷扰。
4. 伐山走鹿:指山林间的隐逸生活。
5. 辟车尘:避开尘世的车马喧嚣。
6. 才毫:才情与气度。
7. 触祸:遭遇祸患。
8. 物色:景物与风情。
9. 分留:分别留给。
10. 碣:石碑。
11. 红泉:地名,指红泉精舍所在地。
12. 通邻:成为邻居。
13. 著书:写作书籍。
14. 万卷:形容书籍很多。
15. 精庐:雅致的居所。
16. 成佛生天:佛教术语,意指修行圆满,达到解脱之境。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次曾景建红泉精舍韵”,是南宋诗人赵汝谈的七言律诗。作者通过描绘红泉精舍的自然景色和文人雅士的隐逸生活,表达了对自己人生理想的追求和对世事沧桑的感慨。
首联中,“康乐秀髯长拂巾”是指东晋文学家谢灵运(字康乐),他留有美髯,常常披散开来。诗人以此喻指那些胸怀壮志、才华横溢的文人士大夫。“伐山走鹿辟车尘”则描述了这些人选择远离世俗纷扰,在山间与鹿为伴的生活。这两句不仅展示了红泉精舍的清幽环境,还暗示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颔联以“才毫并触当时祸,物色分留后代人”表达了自己的感慨。那些才华横溢的文人墨客,因为触及当时权贵的利益而招致灾祸,他们的才情却在后人心中留下了深远的影响。这里流露出诗人对世事无常的无奈以及对文学价值的肯定。
颈联中,“环涧已为僧去碣,红泉今与子通邻”描绘了红泉精舍附近的自然环境。“环涧已为僧去碣”是说红泉精舍周边的涧水已被僧人开垦,成为他们的修行之地;“红泉今与子通邻”则表现了诗人与红泉精舍的紧密联系,如同邻居一般。这两句使读者仿佛置身于红泉精舍的美好环境中,感受到诗人对自然风光的热爱。
尾联以“著书万卷精庐里,成佛生天自致身”收结全诗。在红泉精舍这个幽静的地方,作者决心潜心研究,著书立说,追求精神世界的升华。同时,他还表达了对个人成就的自信,认为只要努力修炼,便能实现人生的理想境界。
整首诗通过对红泉精舍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对文人雅士的敬仰之情、对世事沧桑的感慨以及对个人理想的热切追求。诗人运用丰富的意象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气息完美融合,展现了其独特的诗歌风格。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赵汝谈的《次曾景建红泉精舍韵》创作于南宋时期。在那个时代,宋朝正处于金兵侵略、国土分裂的严重危机之中。战争与混乱的局面使得民众生活困苦,许多文人墨客因战乱而流离失所,满怀悲愤地抒发家国情怀。
在赵汝谈创作这首诗的时候,他曾担任过尚书吏部郎官等职位,后却因触怒了权臣贾似道而被罢官。这一人生际遇使他深感宦海沉浮的无常,并对朝廷政治的黑暗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种心境反映在他的诗作中,使其诗歌具有深沉的情感内涵和强烈的现实意义。
此外,赵汝谈所处的时代背景还包括南宋科举制度的发展以及理学思想的盛行。这些社会现象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他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这使得他对科举制度有较为深入的理解;另一方面,他受到儒家文化传统的影响,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这些因素共同塑造了赵汝谈诗人的形象以及他的诗歌风格。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