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蛟亭和巩丰韵
幽亭枕苍峡,云窦通曲水。
百折如建瓴,㶁㶁鸣不止。
客来一抽钥,白雾噀岩底。
欻翕千丈蛟,拏空翠涛起。
天开混沌窍,日洗盘古髓。
谅匪畜池鳞,多应化雷尾。
冯陵气易壮,怖荡辞难侈。
日假金洞光,景逾瑶池泚。
谁云游方外,巧异缁尘里。
坡仙颇年数,觌面犹尺咫。
采句贵自然,巩言良是已。
琁题豁灵界,篆出蕃君里。
物生亦倚数,有形必有靡。
道人亦多事,浮念何时死。
余生嗜泉薮,痼习牵研几。
太息动静机,于何寄真理。
醉倒和沧浪,烦君更详此。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幽亭处于青山峡谷间,山洞与蜿蜒溪流相连。
溪流曲折如同瀑布倾泻,潺潺水声不息。
游客开启山洞的门锁,白色雾气喷涌而出。
水势犹如千丈巨龙腾挪,绿色的波浪翻滚而起。
天空仿佛打开了混沌的阀门,阳光洗涤着古老的土地。
这现象并非池中之鱼所能比拟,更像是雷霆万钧的力量在涌动。
这里气势磅礴令人心生敬畏,语言难以形容其壮观。
借助阳光照射下的金光洞窟,景色如同瑶池般美轮美奂。
谁能说此处超出尘世之外,其实它在人间亦有着巧妙的布局。
苏轼在这里留下足迹,想见他一面就如同咫尺之间。
创作诗句贵在自然,说出的话也是这个意思。
诗歌使心灵得到解放,诗人通过文字传达情感。
万物生于规律之中,有了形体就必然会有消亡。
道士们难免有杂念,内心的平和何时才能找回?
我一生钟爱自然的气息,习性牵制着研究事物的兴趣。
感叹生命之源的奥妙,真理究竟在哪里得以寄托?
与天地共鸣,愿你能理解我的这份感慨。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翠蛟亭:位于浙江金华附近的山亭。
2. 和巩丰韵:用巩丰的诗韵创作的诗歌。巩丰,北宋诗人,字周道,元符三年进士,官至州通判。
3. 枕苍峡:靠近苍峡的地方修建的亭子。
4. 云窦:云雾缭绕的山洞。
5. 百折:形容水流曲折。
6. 建瓴:倾倒瓶中的水,比喻居高临下、不可阻挡之势。
7. 㶁㶁:象声词,形容水流的声音。
8. 抽钥:指打开亭子的门锁。
9. 白雾噀岩底:雾气从岩石底部喷涌而出。
10. 欻翕:突然聚散的样子。
11. 千丈蛟:形容瀑布的水势磅礴。
12. 拏空:形容波涛汹涌。
13. 混沌窍:天地未分时的状态。
14. 日洗盘古髓:形容阳光照耀在山水之间。
15. 谅匪:料想不是。
16. 多应:大概、多半。
17. 化雷尾:化作雷电的力量。
18. 冯陵:气势恢宏。
19. 怖荡:震慑、激荡。
20. 金洞光:形容阳光穿过山洞的景象。
21. 瑶池泚:瑶池的美景。
22. 游方外:远离尘世。
23. 缁尘里:世俗纷扰中。
24. 坡仙:苏轼,号东坡居士,宋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
25. 盘古:中国神话中开天辟地的始祖。
26. 采句:选取诗句。
27. 巩言:巩丰的诗句。
28. 琁题:美玉装饰的柱子,代指亭子。
29. 灵界:仙境。
30. 蕃君:古代诸侯国君主。
31. 倚数:依靠命运。
32. 有形必有靡:有形的物体最终都会消亡。
33. 道人:僧人道士。
34. 浮念:杂念。
35. 泉薮:山泉和林泉。
36. 痼习:长期养成的习惯。
37. 牵研几:从事学术研究。
38. 太息:叹气。
39. 动静机:指世间万物变化的原因。
40. 寄真理:寄托人生哲理。
41. 醉倒和沧浪:借用屈原《渔父》的意境。
去完善
赏析
《翠蛟亭和巩丰韵》是一首描绘山水景观、表达人生哲理的诗词。诗人通过细致的观察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翠蛟亭周围的景色以及自己的感悟。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亭子为中心,利用周围的山水景观进行巧妙的比喻和象征,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形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
诗的开头“幽亭枕苍峡,云窦通曲水”描述了翠蛟亭的环境:位于深邃的山峡之中,云雾缭绕,流水潺潺。接下来的几句“百折如建瓴,㶁㶁鸣不止。客来一抽钥,白雾噀岩底。欻翕千丈蛟,拏空翠涛起。”通过对瀑布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赞美。接着,作者又以天开混沌窍,日洗盘古髓来形容这个仙境般的地方,形象地展示了自己的哲学思考。
在“冯陵气易壮,怖荡辞难侈。日假金洞光,景逾瑶池泚。谁云游方外,巧异缁尘里。坡仙颇年数,觌面犹尺咫。”这一部分,作者将自己和苏轼相比,暗示自己也有苏轼那样的豪放不羁的气质,并通过诗的形式,表达了对苏轼的敬仰之情。此外,作者还通过采句贵自然,巩言良是已等诗句,表达了诗歌创作的真谛在于自然、真实。
最后一部分,作者以“道人亦多事,浮念何时死。余生嗜泉薮,痼习牵研几。太息动静机,于何寄真理。醉倒和沧浪,烦君更详此。”作为结尾,以此感叹人生的无常和生活的艰辛。他渴望像道人那样生活,但却不能摆脱世俗的烦恼。这首诗歌,既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又是对人生哲理的探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翠蛟亭和巩丰韵》是宋代诗人赵汝谈的一首词。此词创作于公元1147年,正值南宋时期。这一时期国家局势动荡不安,北方中原地区沦陷,朝廷偏安江南。在这种背景下,诗人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手法,抒发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赵汝谈作为南宋时期的一位士人,其人生经历颇富波折。他曾多次科举失利,后来得到范成大的举荐,担任朝官。然而好景不长,赵汝谈因受到权臣排挤而罢官,自此退隐山林。这段人生际遇使他对国家和个人命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使他的作品充满了忧患意识。
在创作《翠蛟亭和巩丰韵》时,赵汝谈正身处远离家乡的山林之中。他借景抒怀,通过对翠蛟亭周围风景的描绘,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情。同时,他还以古人之例,警示自己及世人要关注国家兴亡,担负起社会责任。
总的来说,《翠蛟亭和巩丰韵》这首词的创作背景是一个动乱时代的文人感慨。在这个时代背景下,诗人以自己的人生经历为线索,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以及对自身遭遇的无奈。这首词既反映了诗人的个人情感,也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历史变迁。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