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丈和尚赞
独坐大雄峰,宗通说亦通。
咄者老漆桶,不落有无中。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独自坐在雄伟的山峰上,无论是禅宗还是俗世的道理都能理解通透。而那些懂得教导的老者,他们的智慧并不在有无之间。
去完善
释义
"百丈和尚赞"是宋代诗人释师观赞美百丈禅师的一首诗。以下是注释:
1. 独坐大雄峰:大雄峰是百丈山的主峰,此处比喻百丈禅师的修行与智慧。
2. 宗通说亦通:"宗通"是指禅宗通过心悟达到的境界,"说通"则是通过讲解佛经来理解佛法。这句诗赞美百丈禅师既精通禅修又擅长讲解佛法。
3. 咄者老漆桶:"咄"是一种叹词,表示惊讶或提醒;"老漆桶"是一种比喻,形容人的无知与顽固。这句诗批评了那些不理解禅师境界的人。
4. 不落有无中:"有"和"无"在佛教中分别指代存在与不存在,这句诗意味着百丈禅师超越了世俗的观念,达到了超越有无的境地。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释师观为了赞美百丈和尚所作。百丈和尚作为禅宗六祖慧能的传人,是禅宗发展中的重要人物。在这首诗中,诗人的视角独特,通过对百丈和尚形象生动地描绘,表达出对他极高的赞誉。
首句“独坐大雄峰”展示了百丈和尚静思的形象。他独自坐在高处,俯视众生,表现出了他的智慧和胸怀。同时,这也传达了百丈和尚作为禅宗领袖的地位。接下来一句“宗通说亦通”则强调了百丈和尚在理论与实践上的贯通,表明他在修习禅宗教义上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次句“咄者老漆桶,不落有无中”进一步体现了百丈和尚超脱世俗的智慧。他以“老漆桶”这一形象比喻那些固步自封、冥顽不化之人,表明这些人无法领悟到禅宗的真正内涵。而百丈和尚则是跳脱了“有”与“无”的束缚,达到了禅宗的最高境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百丈和尚赞》是宋代诗人释师观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用以赞美百丈怀海大师的智慧和禅定修为。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如下:
创作时间:这首诗歌创作于宋代,大致在公元960年至1279年之间。
人生际遇:释师观作为一位宋代的僧人,他的生活主要围绕着佛教教义的研究和实践。在这个时期,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出现了许多高僧大德,如百丈怀海等。释师观通过学习和修行,对百丈怀海的禅定境界深感敬佩,因此创作了这首《百丈和尚赞》来表达对这位大师的敬仰之情。
时代背景:宋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文化繁荣时期,佛教、道教等各种宗教都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传播。在这个时期,禅宗逐渐成为佛教的主流,强调顿悟和自我解脱。百丈怀海作为禅宗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对禅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