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合
俗人之爱花,重色不重香。
吾今得真赏,似矫时之常。
所爱夜合花,清芬逾众芳。
叶叶自相对,开敛随阴阳。
不惭历草滋,独擅尧阶祥。
得此合欢名,忧忿诚可忘。
茸茸红白姿,百和从风飏。
沉水燎庭槛,薰陆纷缨裳。
弥月固未歇,况兹夏景长。
凡目不我贵,馥烈徒自将。
仲尼失灭明,史迁疑子房。
以貌不以行,举世同悲伤。
予欲先馨德,群艳孰可方。
埋饶妖牡丹,须让花中王。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平凡人喜欢花朵,看重颜色超过香气。我现在获得真正的欣赏,好像在矫正世俗的常态。我所钟爱的夜合花,清香胜过其他花草。叶子一片片紧挨着,开放与收敛依随阴阳之道。它不惭愧于生长在杂草之中,独自享受在尧帝庙前的吉祥氛围。因这种欢愉的名字,让人忘却忧虑愤怒。它的嫩枝白花,随风飘扬的香气,弥漫在整个庭院。沉水香燃起,庭前的栏杆仿佛被烟气缭绕;薰陆的香氛如同披上了缤纷的衣裳。花期一月之久,更何况夏日悠长。平凡的目光无法看到我的珍贵,我只能自己散发芬芳。就像孔子失去了一个知音,司马迁怀疑张良的智慧,世人只关注外表而不注重品行,这让我感到忧伤。我要先追求品质的芬芳,那些艳丽的花朵又怎么能与我相比呢?即使是妖娆的牡丹,也得退让给我这花中之王。
去完善
释义
1. 夜合:夜合花,又称合欢花、绒花树等,属于豆科植物。花朵具有浓郁的香气,开花时间较长。
2. 韩琦:字稚圭,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曾任宰相。
3. 尧阶:尧舜禹是中国历史上的三皇五帝之一,这里用以比喻皇帝或统治者。尧阶是指皇帝的宫殿台阶。
4. 沉水:一种高级的熏香木料,因密度大而能沉入水中得名。
5. 燎庭槛:燎,燃烧;庭槛,庭院的栏杆。这句话指在庭院栏杆处焚烧沉水香。
6. 薰陆:薰,薰香;陆,陆离,繁茂的样子。这句话指薰香弥漫,缤纷飘扬。
7. 缨裳:缨,冠缨;裳,古代下衣。这句话形容衣服华丽,佩戴熏香。
8. 凡目不我贵:凡人眼中的我不被看重。
9. 馥烈徒自将:馥烈,香气浓郁;徒,只;自将,自我欣赏。这句话指夜合花尽管香气浓烈,但只有自己在欣赏。
10. 仲尼失灭明:仲尼,孔子;失,失去;灭明,孔子的学生颜回的字。这句话是韩琦借孔子失去颜回这一事件来抒发对夜合花的赞美之情。
11. 史迁疑子房:史迁,司马迁;子房,张良。这句话指出司马迁在《史记·留侯世家》中对于张良身份的质疑,同样表达了韩琦对夜合花的赞美之情。
12. 埋饶妖牡丹:埋饶,犹言欺瞒;妖牡丹,即洛阳牡丹。这句话是说,即使洛阳牡丹的妖娆美丽,也要让位于夜合花的花中之王地位。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夜合”,实际是在借咏物言志,通过对夜合花的赞美和欣赏,表达了诗人的人生态度和社会理想。
首先,诗人用对比手法,以俗人只看重花的颜色,而忽略花香的特点,表达了自己的与众不同和对花的真正欣赏,这是对诗人的自我肯定和高度评价。接着诗人通过描绘夜合花的清香、开放与收敛与自然规律的契合等特征,进一步强调其品质高洁,独树一帜。
随后,诗人表达了对夜合花的赞誉:它不逊色于其他花草,能在尧帝庙前盛开,具有吉祥的寓意;它的香味令人忘却忧虑和愤怒,给人以愉悦之感;它的花朵繁多,色泽艳丽,随风飘扬,美丽动人。同时,又用沉香和薰陆的香气与之相互辉映,使诗意更加丰富多元。
然后,诗人以自身为例,表明自己的观点,即世人往往会因为外貌而对一个人有偏见,忽略了他们的品行,就如同孔子失去尹喜、司马迁怀疑张良那样,这也是他坚持馨德的原因。最后,诗人宣称夜合花的花中之王地位是不可撼动的,即使是牡丹也要避让三分。这实际上是诗人对自己人生观和世界观的肯定。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夜合》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韩琦的一首抒情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960-1127年间的北宋时期。这一时期,中国文学迎来了繁荣的黄金时代,诗歌发展尤为突出。
在创作《夜合》的时期,韩琦正经历着人生的一个重要阶段。他青年时期即以文才和韬略著称,步入官场后历任要职,曾参与机要政务决策,并有勇有谋地抗击西夏的进犯,为国家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后因与权臣王安石的变法主张不合,仕途遭受挫折。这首诗可能作于他晚年的闲居生活中,抒发个人遭遇与感慨。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北宋朝政相对稳定,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但社会矛盾也逐渐显现。韩琦身处这个历史时期,亲身经历国家内外局势的变迁,作为一位文人志士,他用诗歌表达了对国家和民生的关切之情。这首诗描绘了夜合花的美丽景致,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追求和向往,同时也寓含着人生哲理和对时光流逝的感叹。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