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田中行
秋野明,秋风白,塘水漻漻虫啧啧。
云根苔藓山上石,冷红泣露娇啼色。
荒畦九月稻叉牙,蛰萤低飞陇径斜。
石脉水流泉滴沙,鬼灯如漆点松花。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石头缝隙间流出的泉水一滴滴落在沙地上,发出细微的声音。远处,磷火如同漆黑夜晚中的灯火,点缀在松树间,仿若幽冥之花。

去完善
释义
石脉:石头缝隙中的水流;鬼灯:磷火,古人认为是鬼魂所化。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秋日田野的萧瑟与幽冷之美。开篇以“秋野明”和“秋风白”奠定基调,画面感极强,将读者引入一个清冷的世界。随后,诗人用“云根苔藓”、“冷红泣露”等意象,赋予自然景物以情感,使它们具有生命的温度。下半部分则进一步深化氛围,“荒畦”、“蛰萤”、“鬼灯”等词汇更增添了神秘与孤寂之感。全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既表现了大自然的静谧与壮美,也暗含着对人生短暂与命运无常的叹息。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使得诗歌充满张力,令人回味无穷。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代,作者李贺正处于人生中郁郁不得志的阶段。他虽出身于没落的皇室家族,却因避父讳而无法参加科举,仕途受阻。这段时间里,李贺常以诗歌抒发内心的苦闷与对自然的独特感悟。此诗便是他在秋日游历南山时所作,借描绘秋野荒畦间的凄清景象,传达出自己孤寂落寞的心境和对生命无常的感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