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洲洋看月放歌
一舟之外天连水,万里空明月轮起。七洲洋里看月行,数遍春宵古无此。舟行双轮月只轮,青天碧海无纤尘。茫茫海水镕作银,著我飞楼缥缈独立之吟身。少陵太白看月不到处,今宵都付渡海寻诗人。月轮天有居人在,中间亦有光明海。不知今宵可有南去乘舟人,遥望地球发光彩。地球绕日日一周,日光出地月所收。此时月光照不到,尚有大地西半球。此时月光随我来南游,大千界中有此舟。更著此月来当头,舟中吴讴答越讴。月光夜照花枝幽,中有蛮姬十队并作天魔舞。东音西音四起声咿嚘,嫦娥应自怨幽独,不及人间儿女同无愁。安知人海群龙方血战,蜗国蚊巢纷告变。月光遍照六大洲,万怪千奇机械见。剩此同舟胡越犹一家,各抱月华共欢宴。自从中朝海禁开,年年月月泛月有人来。忽然今月属吾有,此时此地此景真奇哉!吸月屡罄葡萄杯。独惜南溟岛国尽隶他人属,坐叹热带之下无雄才。人间万事纷变灭,方见月圆旋月缺。四万八千修月仙,玉斧长劳竟何说。固知盈亏之理原循环,大地山河终古不改色。即今圆相虽未全,一出已令天下悦。天上之月海底明,上下两月齐晶莹。两月中间一舟走,飞轮碾海脆作玻璃声。月兮西落而东生,北舟莽莽方南行。天经自纵地纬横,此时吐吞八极诗方成,天鸡喔喔呼潮鸣。自是诗中海权大,万里南天开海界。月华夜夜供豪吟,月神不怪海神怪。明朝待看海上无数之奇峰,明宵舟泊宾童龙。澜沧江头看月去,江花江柳春溶溶。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一条小船在水天相接之处漂泊,皎洁的月亮在辽阔的星空中升起。
从浩瀚的海洋之上观看这月色美景,自古至今都不曾有过如此惊艳的瞬间。
船上双轮随着海浪起伏,而明月犹如一轮宝珠点缀其间,青天的碧浪如洗。
浩渺的大海仿佛被融化成了银色,衬托着我这孤寂的诗人身影在飞楼之中显得格外清晰。
杜甫和李白未曾亲眼目睹的美景,今夜全都化作了渡过海洋追寻诗意的动力。
月亮照耀着天际间的人们,连接着那光芒万丈的海洋。
我不知道今晚是否有航船南去,只能遥望着地球闪烁的光彩。
地球围绕着太阳转了一圈又一圈,阳光洒在大地上,月亮则尽情地分享这美好的时光。
此时,月亮的光芒无法触及到地球的另一半。
这月亮似乎伴随我一路南行,在这广袤的世界中仅有这一条航线。
月亮高悬在我们的头顶,船中的歌声与月光相映成趣。
月色映照着花朵的影子,也映照着那些跳着舞蹈的女子们,她们的欢乐在这个夜晚显得更加动人。
东音西音在此刻交织在一起,让人忘记了嫦娥独自在月亮上的哀怨,不如人间的女子一样快乐无忧。
谁能想到在人海中正有无数的战斗在进行,而在那些蜗国蚊巢之地,战火纷飞。
月亮照亮了六大洲,那里有无数的新奇事物等待着被发现。
只剩下这条小船,虽然经历了无数风雨,却依然承载着友谊和欢笑。
自从中国的海禁开放以来,每一年每一月都有无数的人前来赏月。
此刻,月亮属于我们每一个人,这样的景象真的让人惊叹不已。
我们在月光下饮酒歌唱,但遗憾的是南方的岛屿已经沦陷,而那热带之下的英雄也早已逝去。
人世间的万事万物都在不断地变化,唯有月亮的圆缺依然遵循着自然的规律。
即使如今的月亮还没有完全圆满,但只要它出现就会给人们带来欢乐。
天上的月亮倒映在海水中,形成了两轮明月交相辉映的景象。
小船在两轮明月之间穿梭,就像一把飞轮在海上碾压出晶莹剔透的声音。
月亮不断地从西边落下又从东边升起,而我们的小船始终勇往直前。
天地间的经纬如同一张无形的大网,让我们在此时此刻拥有了无穷无尽的诗意灵感。
天边的曙光渐渐唤醒了大地的激情,让我们在这场诗的冒险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力量。

去完善
释义
丘逢甲的这首诗描绘了在七洲洋看月的情景,以丰富的想象和哲理抒发了作者的豪情壮志和对世界的独到见解。以下是对这首诗的注释:
1. 七洲洋:古代对南海的称谓,位于广东徐闻县南,濒临琼州海峡与北部湾之间,是中国南部的海域之一。
2. 舟行双轮月只轮:表示航行中的船只犹如两轮明月互相辉映,暗指同行者众多且和睦相处。
3. 青天碧海无纤尘:形容海水清澈,天空湛蓝,没有丝毫杂质,营造出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
4. 少陵太白看月不到处:指的是唐朝诗人杜甫和李白也未曾有过这样的经历,表达对这次观月体验的独特性。
5. 吴讴答越讴:形容船上的歌声此起彼伏,各具特色。
6. 大千界:佛教术语,指包含一切世界的广大境界。
7. 中朝海禁开:这里应该是指清朝开放海禁政策,允许人们广泛航行与交流。
8. 南溟岛国:指南海周边的国家,如菲律宾、马来西亚等。
9. 四万八千修月仙:指《西游记》中的孙悟空,这里的意思是用神话故事表达了对月中奇迹的不解。
10. 玉斧长劳:传说古时天帝派遣两名仙人持玉斧砍断曾连接天地的大鳌足,使天地分离。这个典故用来象征人类对世界的探索和挑战。
11. 天上之月海底明:指月亮倒映在海水中,形成海中月,与天上的月亮相映成趣。
12. 北舟莽莽方南行:暗示此次航行目的是南下寻求真理和发展机会。
13. 海权:指海上航行的权益和保障。
14. 自是诗中海权大,万里南天:表达了作者对未来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去完善
赏析
《七洲洋看月放歌》丘逢甲这首诗歌是一首描绘海洋、月亮和人类情感的抒情诗。在诗中,诗人将月相变化与地球仪形象生动地结合在一起,表达了海上观赏月亮的独特感受。同时,通过海上赏月的情景,诗人不仅赞美了自然之美,还表达了个人对人生哲理、社会变迁等问题的思考。
诗的开篇以“一舟之外天连水,万里空明月轮起”两句写出海上观月的壮丽景象,凸显出海天一色的开阔视野。接下来,诗人用“七洲洋里看月行,数遍春宵古无此”进一步强调这种景象的难得和独特。紧接着,诗人通过描述“舟行双轮月只轮,青天碧海无纤尘”以及“茫茫海水镕作银,著我飞楼缥缈独立之吟身”的画面,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清澈无暇、美轮美奂的境地。
随着诗句的展开,诗人的思绪渐渐从欣赏自然美景转向对社会、历史和人生的沉思。他提到杜甫和李白两位著名诗人未曾见过这样的景色,暗示着这是一种前无古人的体验。此外,诗人还想象着地球上的人们也正在仰望同一轮明月,并表达了自己希望南去乘舟的人也能看到这番美景的愿望。
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将月相变化与地球仪的形象联系起来,让人们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产生对人类社会的深深感慨。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提出了一些发人深省的问题,如“安知人海群龙方血战,蜗国蚊巢纷告变”,表达了对当时局势的关注和对世界和平的期盼。同时,诗人也揭示了生命的轮回和宇宙的规律,体现了其对人生哲学的深度理解。
总的来说,《七洲洋看月放歌》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视角、优美的词句和深刻的内涵,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独到见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七洲洋看月放歌》这首诗是由清朝诗人丘逢甲所创作的。丘逢甲生活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这是一个内忧外患的时期,清朝政权逐渐衰落,西方列强的侵略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国家。
在这个时期,丘逢甲曾参加戊戌变法,试图改革政治、挽救国家危机,但最终失败。他的理想破灭,心灵受到重创,被迫流亡海外。在七洲洋期间,他观看了明月,感慨万分,于是写下了这首诗歌。
在这首诗中,丘逢甲以月亮为载体,表达了他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担忧。他认为,尽管国家正处于困境之中,但人民仍应保持信心,共同面对挑战,期盼着美好的未来。同时,他也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唤起民众的民族意识,共同抵抗外敌侵略,为国家的独立和富强而努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