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友人下第归感怀
帝里春无意,归山对物华。即应来日去,九陌踏槐花。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皇城里的春天,我没有兴趣;回到山里面对各种美丽的事物。既然应该趁明天离去,那就骑着马儿,漫步在那繁华的城市街头吧。
去完善
释义
《送友人下第归感怀》是一首唐代诗人李频创作的诗。下面是这首诗的词句注释:
1. 帝里:这里指京城。
2. 春无意:春天没有特定的意思或目的。
3. 归山:指离开京城回到家乡的山林。
4. 对物华:面对大自然的美景。物华,指自然界的景物和风光。
5. 即应:应该马上。
6. 来日:第二天。
7. 九陌:古代京师的道路。
8. 踏槐花:形容走在槐树下,脚踏槐花。这里的“踏”表示行走的意思。
去完善
赏析
诗人以“帝里春无意,归山对物华”为起点,表达了自己离开繁华的京城回到自然的向往。这种向往透露出一种决然的态度,显示出诗人在面对挫折时乐观与坚定的心态。
接下来,诗人用“即应来日去,九陌踏槐花”两句描绘了未来归家时的情景。这里的“九陌踏槐花”象征着长安街头的繁荣景象,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家乡思念之情。整体来说,这首诗在结构上紧凑,情感上则显得深沉而豪放。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送友人下第归感怀》是唐朝诗人李频所作,具体创作年代未详。然而,据李频的其他作品和生平事迹推测,这首诗很可能创作于唐武宗会昌年间(公元841年-846年)。在李频的生命历程中,他的青年时期似乎是在家闲居,这期间他写下了很多诗作。后来他的仕途并不十分如意,但他仍然关注社会问题,关心百姓疾苦,这些情感都可以从他的诗作中看出。
当时正值唐朝后期,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宦官、权臣擅权干政,政治腐朽黑暗。科举制度虽已逐渐完善,但弊端亦逐渐显露出来。许多有才华的文人墨客因受困于权贵打压或科场舞弊而无法出头,这种情境使许多文人为之扼腕叹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诗人以亲身经历感受友人落榜后的悲伤与失落,从而写下了这首深含惋惜之情和勉励友人的诗篇。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