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感怀
一第知何日,全家待此身。空将灞陵酒,酌送向东人。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不知何时起,全家人都寄希望于我身上。我只能拿起杯中之酒,向东方的人敬上一杯,聊表慰藉。
去完善
释义
【词句注释】:
1. 一第:即中进士及第,指在科举考试中获得名次,这里借指功名。
2. 空将:白白地拿着。
3. 灞陵:古邑名。本秦杜县地,汉宣帝筑陵于此,改名灞陵。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郊一带。
4. 酌送:斟酒送行。向东人:指离家远去的人,这里是诗人自己。
去完善
赏析
《长安感怀》是唐代诗人李频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以长安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科举功名的渴望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诗人通过对灞陵酒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无奈与感慨。
首句“一第知何日”,表达了诗人对于科举功名的渴望。诗人将自己的功名寄托在“一第”之上,但却不知何时才能实现这个梦想。这句诗展现了诗人对于功名的热切期盼和对于未来的迷茫。
第二句“全家待此身”,表达了诗人对于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诗人离家赴考,全家人都在期待着他的成功。这句诗表现了诗人对于家人深深的关爱和责任。
第三句“空将灞陵酒”,表达了诗人对于现实的不满和无奈。诗人虽然无法实现自己的功名梦想,但却只能借助于酒来排解心中的郁闷。这句诗展现了他内心的挣扎与痛苦。
最后一句“酌送向东人”,表达了诗人对于家乡的思念和对亲人的牵挂。诗人把酒洒向东方,寄托了对家乡亲人的祝福和期望。这句诗表现了他对于家国的深情厚谊。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长安感怀》是唐代诗人李频于贞元十四年(798年)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身处长安城,感慨万千的心情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在贞元十四年期间,李频正身处大唐盛世的末期,此时的唐朝社会繁荣、经济发达,但同时也隐藏着政治腐败、宦官专权等问题。作为一名文人,李频对当时的社会现象深感忧虑。此外,李频的个人经历也使得他对长安这座城市有着特殊的情感。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却始终未能及第,这使得他对于长安这座象征着功名利禄的城市充满了复杂的感情。
在这个时期,唐朝的政治局势较为稳定,但由于宦官势力的膨胀,皇权受到严重削弱。在这种情况下,士人阶层对于前途和命运的担忧日益加剧,他们开始更加关注个人情感的抒发和对故乡的怀念。李频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以自己个人的经历和感受为基础,创作了这首《长安感怀》,表达了他对长安这座城市的复杂情感以及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