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鄂州头陀寺上方

标题包含
鄂州头陀寺上方
高寺上方无不见,天涯行客思迢迢。 西江帆挂东风急,夏口城衔楚塞遥。 沙渚渔归多湿网,桑林蚕后尽空条。 感时叹物寻僧话,惟向禅心得寂寥。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李频,字德新,唐宣宗大中元年(857年)进士。他的生平事迹主要如下: 1. 早年经历:李频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勤奋好学,才华横溢。他年轻时曾游学四方,结交了许多文人墨客,为日后的文学成就打下了坚实的...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站在高高的寺庙之上,四下无遮拦,一览无余;天涯间的行者,满怀离愁思念无边。看那西江边的帆船,借东风快速行驶;夏口城的城墙,仿佛与远方的楚地接壤。沙滩上的渔民归航,网沾满水汽;桑树林里的蚕虫出茧,枝条空空如也。感叹时节变化、找寻僧侣畅谈世事,只能在禅宗的心灵中找到平静与寂静。
去完善
释义
1. 鄂州:古代州名,位于今湖北省武汉市。 2. 头陀寺:佛教寺庙,位于鄂州市。 3. 天涯:形容极远的地方。 4. 行客:行人,旅客。 5. 思迢迢:思绪遥远。 6. 西江:这里指长江。 7. 夏口城:即今武汉黄鹤楼一带的古城。 8. 楚塞:楚国边界地区。 9. 沙渚:沙滩边的陆地或水中岛渚。 10. 湿网:沾满水的渔网。 11. 桑林:种植桑树的树林。 12. 空条:指桑树上的枝条因为养蚕采叶而变得稀疏。 13. 禅心:佛教术语,指通过禅修达到的一种平静的心境。 14. 寂寥:寂静,清静。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鄂州头陀寺上方》中,李频通过对登高望远所见的景象进行描绘,表达了对远方的无尽思念以及内心深处的寂寥之情。首句“高寺上方无不见”传达出诗人身处高地,目之所及的广阔景象,也为整首诗奠定了高远辽阔的基调。接下来的“天涯行客思迢迢”则揭示了诗人的心境,那是一份关于远方、关于道路的渴望和向往,同时也在暗示着人生旅程中的无奈与艰难。 颔联“西江帆挂东风急,夏口城衔楚塞遥”主要描绘了江面上帆船逆风而行的场景以及远处的古城与楚地的分界线。这看似写景,实则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感慨以及对现实世界的关注。紧接着的“沙渚渔归多湿网,桑林蚕后尽空条”则通过描述渔人和蚕妇的生活状况,反映出当时社会底层劳动人民辛勤劳作的场景,同时也表达出诗人对这些劳动者的同情和关心。 尾联“感时叹物寻僧话,惟向禅心得寂寥”是诗人情感的高潮所在。在感叹世事无常、时光流逝的同时,他寻求与僧人的对话,希望能从禅意中获得心灵的慰藉与宁静。然而这种“寂寥”之感却是无法消除的,它如影随形地伴随着诗人的一生,使其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始终保持着一份清醒和理智。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鄂州头陀寺上方》是唐代诗人李频在唐宣宗大中四年(850年)秋游鄂州头陀寺时创作的诗歌。此时李频任山南东道节度使观察使幕僚,生活相对安定,心情较为愉悦。诗人在游览佛寺之际,感受到静谧安详的禅宗氛围,以诗抒怀。 李频所处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晚唐时期,此时的中国正处于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政治腐朽的局面。然而,这一时期也是唐诗的繁荣阶段,许多文人墨客都投身于诗歌创作,以此抒发情感、反映现实。此外,佛教在这一时期也相当兴盛,尤其是在民间信仰和文学艺术方面影响深远。 在这首《鄂州头陀寺上方》中,李频以精炼的诗句描绘了头陀寺周围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对禅宗静修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文人对禅宗思想的关注以及对人生理想、精神境界的追求。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