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先罗汉塔

标题包含
先罗汉塔
风幡影里眼麻迷,为是知音却不知。 毕竟碍膺除未得,寒松千古替伤悲。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释智朋,法号宗泐,字季潭,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僧人。他出生于浙江台州黄岩县(今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俗姓陈,名嗣宗。 释智朋在幼年时便出家为僧,后来拜见径山寺的虚堂智愚禅师为师,学习禅宗佛法。他在佛...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在风中的旗帜和树影中,眼睛有些眩晕,模糊不清,却找不到那个懂得我内心的人。内心的痛苦无法消除,就像千年的松树一样,只能独自承受悲伤。
去完善
释义
1. 风幡影里:指风吹旗幡的影子。幡,一种垂直悬挂的旗帜,这里指的是寺庙中的经幡或法轮。 2. 眼麻迷:视觉模糊不清的样子。麻迷,指模糊、迷惑的状态。 3. 为是:因为这样。 4. 知音:对佛法有深刻理解的人。 5. 毕竟:终究,到底。 6. 碍膺:胸口被堵塞的感觉,形容心情沉重郁闷。 7. 除未得:未能消除掉。 8. 寒松:比喻坚定的信念或节操。这里可能指佛教信仰或者坚定的修行之心。 9. 千古:长时间,永久。 10. 替:代替,表示感同身受。 11. 伤悲:感到悲伤。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以其深沉的情感和哲理的探索吸引了我们。诗人通过描写自己的心境和对世界的洞察来展现他的智慧和洞见。首句“风幡影里眼麻迷”以自然景象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迷茫与困惑。 接下来的诗句中,“为是知音却不知” 揭示出诗人的矛盾:尽管拥有理解力,但却无法把握事物的本质。紧接着的 “毕竟碍膺除未得”,暗示了人类在面对命运、生死等终极问题时的无奈,表达出个体无法克服生命困局的无助感。 最后一句“寒松千古替伤悲”,通过将孤寂的松树拟人化,寓意着永恒的哀愁。这首诗通过巧妙地运用象征手法,把人类对生命、命运的深刻思考和无力感呈现出来。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先罗汉塔》是南宋诗人释智朋的一首描绘古人修建塔楼场景的诗歌。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167年前后,即南宋孝宗时期。在这首诗中,释智朋以古朴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古人建造石塔的壮观景象,以及对先辈们虔诚敬意的赞美之情。 在南宋时期,由于战乱频繁和民族矛盾加剧,社会经济遭受重创。然而,佛教文化却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扬,僧人诗人在此期间创作了大量反映宗教信仰、人生哲理和民间疾苦的诗篇。释智朋作为南宋的一位高僧,他的人生际遇充满了波折。年轻时曾怀有报国之志,后因家国破碎、身世飘零而投身空门,从此一心向佛,以诗言志。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释智朋创作了这首《先罗汉塔》。他以历史的眼光审视古人和他们的丰功伟业,以及他们为后人留下的精神财富。同时,他也通过对先人的敬仰,传达出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和对和谐社会的向往。这首诗歌既是对古人精神的颂扬,也是对自身命运的一种感慨和反思。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