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韵杂咏七首 其七
瞽者不视色,聋者不听声。
观其动作间,视听由心生。
一心苟有蔽,耳目绝聪明。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眼睛看不见颜色的人,无法欣赏世界的美丽;耳朵听不见声音的人,无法聆听音乐的节奏。仔细观察他们的行为举止,可以看出他们的视觉和听觉是由内心产生的。如果一个人内心存在偏见或疑虑,那么他的耳朵和眼睛就无法正常接收和处理信息。
去完善
释义
1. "瞽者":指盲人,因为古汉语中"瞽"有瞎眼的含义。
2. "不视色":不看颜色或彩色的事物。
3. "聋者":指耳聋的人。
4. "不听声":听不到声音。
5. "动作间":一举一动之间,行为举止之中。
6. "视听由心生":看见和听见的事物是通过心来感知到的。
7. "一心":指思想集中在一件事上。
8. "苟有蔽":如果有任何蒙蔽。
9. "耳目":耳朵和眼睛,这里指代感知事物的能力。
10. "聪明":指听觉和视觉上的敏锐度。
去完善
赏析
这首《三韵杂咏七首 其七》是诗人李若川以瞽者和聋者为喻,阐述了心灵与感官之间的关系。诗歌通过描绘盲人无法看到颜色、聋人无法听到声音的现象,强调了心灵的感知能力在认识世界中的重要性。接着,作者指出,即使生理上的视觉和听觉器官健全,但如果心灵存在障碍,也无法真正理解事物的本质。这首诗传达了诗人关注心灵修养的哲学思想,强调保持内心纯净的重要性,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感悟生活。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三韵杂咏七首·其七》是宋代诗人李若川创作的一首抒怀诗。此诗通过对江边花草、江水、风帆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时光的感慨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在这首诗的背后,我们可以一窥宋末元初的历史风貌和诗人的心境变化。
首先,我们来看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李若川生活在南宋末年,当时正值元朝崛起并逐渐统一中国的时期。这种历史背景下,李若川感受到了时代的动荡和变迁,这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其次,我们来看看这个时间段内与作者相关的人生际遇。作为一位南宋文人,李若川在当时的社会地位可能较高,他很可能是一位官员或者学者。然而,随着元朝的崛起,他的生活和社会地位都受到了影响。在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这或许是对他人生际遇的一种反映。
最后,我们来看看与作者有关的时代背景知识。在宋朝末年,社会政治和经济状况都不稳定,战乱频繁。此外,当时的文化氛围也非常浓厚,文学、艺术等领域都有很高的成就。在这种背景下,李若川作为一位文人,他的诗歌创作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他的作品充满了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人生的思考,展现了宋代文人的精神风貌。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