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杨德祖书
植曰:数日不见,思子为劳,想同之也。 仆少好为文章,迄至于今,二十有五年矣,然今世作者,可略而言也。昔仲宣独步于汉南,孔璋鹰扬于河朔,伟长擅名于青土,公干振藻于海隅,德琏发迹于大魏,足下高视于上京。当此之时,人人自谓握灵蛇之珠,家家自谓抱荆山之玉,吾王于是设天网以该之,顿八紘以掩之,今尽集兹国矣。然此数子犹复不能飞轩绝迹,一举千里。以孔璋之才,不闲于辞赋,而多自谓能与司马长卿同风,譬画虎不成反为狗也,前书嘲之,反作论盛道仆赞其文。夫钟期不失听,于今称之,吾亦不能妄叹者,畏后世之嗤余也。 世人之著述,不能无病,仆常好人讥弹其文,有不善者,应时改定。昔丁敬礼常作小文,使仆润饰之,仆自以才不过若人,辞不为也。敬礼谓仆,卿何疑难,文之佳恶,吾自得之,后世谁相知定吾文者邪?吾常叹此达言,以为美谈。昔尼父之文辞,与人流通,至于制《春秋》,游夏之徒乃不能措一辞。过此而言不病者,吾未之见也。 盖有南威之容,乃可以论于淑媛,有龙渊之利,乃可以议于断割,刘季绪才不能逮于作者,而好诋诃文章,掎摭利病。昔田巴毁五帝,罪三王,訾五霸于稷下,一旦而服千人,鲁连一说,使终身杜口。刘生之辩,未若田氏,今之仲连,求之不难,可无息乎?人各有好尚,兰茞荪蕙之芳,众人所好,而海畔有逐臭之夫;咸池六茎之发,众人所同乐,而墨翟有非之论,岂可同哉! 今往仆少小所著辞赋一通相与,夫街谈巷说,必有可采,击辕之歌有应风雅,匹夫之思,未易轻弃也。辞赋小道,固未足以揄扬大义,彰示来世也。昔扬子云先朝执戟之臣耳,犹称壮夫不为也。吾虽德薄,位为藩侯,犹庶几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岂徒以翰墨为勋绩,辞赋为君子哉!若吾志未果,吾道不行,则将采庶官之实录,辩时俗之得失,定仁义之衷,而一家之言,虽未能藏之于名山,将以传之同好,非要之皓首,岂今日之论乎?其言之不惭,恃惠子之知我也。 明早相迎,书不尽怀,植白。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译文:“最近几天没见面,我十分想念你。想必你也如此。我从小就喜欢写文章,至今已经二十五载。然而现今的文人,我可以大致描述一下。以前,陈琳在汉南独树一帜,陆机在河朔备受推崇,徐干在青州独享盛名,刘桢在海隅才华横溢,阮瑀在大魏崭露头角,而你则在京城声名显赫。在这个时代,每个人都自以为握有神蛇之珠,每家都自以为怀有荆山之玉。我们的君王于是张起天罗地网,囊括了所有的贤士英才。但是,这几位才子仍未能飞黄腾达,一举成名。像陆机这样的才子,并不擅长辞赋,却常常自认为能和司马相如并驾齐驱,这就好比画虎不成反类犬。上次我给你写信嘲笑了他一番,他却反过来称赞我的文章。钟子期善于鉴赏音乐,如今依然受到人们的赞誉,而我却不能随意赞美别人,我怕后人会嘲笑我。
世人的作品,很难没有瑕疵。我经常喜欢被人批评我的文章,有不妥之处,我会及时修改。从前,丁敬礼经常让我修改他的文章,我觉得自己的才华并不输给他,所以拒绝为他润色。丁敬礼说:‘你何必为难呢?文章的好坏,我自己心中有数。后世谁会来评定我的文章呢?’这句话我一直感慨不已,认为这是一句至理名言。从前,孔子修订《春秋》时,即使是游夏那样的弟子都不能提出一个字。如果过了这个标准还说自己没有瑕疵的人,我还真没见过。
一个美女,才能够评价其他美女;一把锐利的宝剑,才能谈论剑术之道。刘季绪的才华无法与真正的作家相比,却偏偏喜好批评别人的文章,挑剔其中的优缺点。古代田巴曾经诋毁过五帝和三王,曾在稷下批评过五霸,一时之间竟然让千人信服。后来鲁仲连出面反驳,让田巴从此不再开口。刘季绪的口才远不如田巴,今天我能做鲁连这样的人,寻找这样的机会并不难,为什么不行动起来呢?”

去完善
释义
收到的内容是:《与杨德祖书》曹植 原文的文本过长,请将需要注释的部分摘录出来,我会为您提供相应的注释。

去完善
赏析
曹植这篇书信,借古讽今,以比喻、对照等手法表达了对自己和他人的评价。他提到自己从小就爱好写作,至今已有25年的经历,但这其中却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正如孔璋擅长汉赋却仍认为自己能与司马长卿相比一样,过于自信反而显得可笑。同时,他也提倡对于作品要敢于接受他人的批评,并认为每个人的文章都有不足之处,要及时改正。
整篇书信构思巧妙,用典恰当,既展示了曹植对自己才华的自信,又表现了他谦逊的态度,同时也指出了当时文坛中存在的问题。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与杨德祖书》是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曹植写给杨修的一封书信,创作于公元197年。当时,曹植正值风华正茂之年,才华横溢,而杨修亦为世之才子,二人交情甚厚。然而,时值乱世,天下动荡不安,群雄逐鹿中原,他们的人生际遇也颇受时局影响。
在信中,曹植以“世人”喻指当时的官僚权贵,批评了他们热衷于名利地位的虚伪面目。他自己则向往着能够像古代贤才那样,摒弃世俗浮华,追求真理和道德修养。这种观念无疑与他所生活的时代息息相关。
东汉末年,社会矛盾激化,民不聊生,官僚腐败严重。这使得文人墨客对现实世界产生了深深的失望,纷纷投向道家思想寻求慰藉。道家思想主张清静无为、反对世俗纷争,强调个人的道德修为,这与曹植内心的渴望相吻合。因此,他在信中对杨德祖倾诉了自己的心声,表现出对道家思想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无奈。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