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寅春雨
天地开春晖,群阴争闭之。
行行二月路,寒威切人肌。
淫雨恣凌虐,淹旬下无时。
顽云扫复合,直向平地垂。
蒸人共愁叹,万物皆疮痍。
众木有芳华,摧沮不得施。
青苞敛绛萼,同向枝上萎。
民麦悲已病,泥中聊参差。
嘉谷失播种,虽晴谅胡为。
蠢彼田中氓,岂惟念身饥。
州县责常赋,嗷嗷诉之谁。
幸不为盗起,多应尽流离。
吁嗟致此异,其咎安所尸。
悒悒穷巷士,屏身伏茅茨。
读书抗前古,得失心颇窥。
天理不难究,可以人事知。
且欲上其说,惧非己所宜。
有职彼尚默,未当僭汝卑。
勉汝无妄言,言出祸汝随。
谁识此怀抱,独自空嗟嘻。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春天伊始,阳光普照大地,但众云却争相遮蔽它。走在二月的路上,寒冷的威力穿透肌肤。连绵不断的雨水任意欺凌万物,十天半月不停歇地下着。云朵消散又聚合,仿佛向地面低垂。人们普遍忧愁哀叹,世间万物都如疮如痍。许多树木无法展示它们的芳华,因被压抑而无法盛开。嫩芽和花朵在枝头萎缩凋谢。百姓的麦子生病了,只能稀疏地种在泥泞里。好的谷物没有播种,即使天气晴朗也难以恢复。田野里的农民,不只是担忧自己的温饱。县衙要求缴纳固定赋税,他们向谁去倾诉。幸亏没有引发盗贼横行,大部分人应该已经四处流浪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责任应该归谁。忧思中的我,躲藏在破旧的茅屋中。阅读古籍寻求答案,逐渐理解了其中的得失。天理并不难探究,通过人类的行为可以看出端倪。我想要向上陈说我的看法,但又害怕不合适。官员们对此保持沉默,我不该越级提出建议。劝你别乱说话,否则言语会给你带来灾祸。谁能理解我这样的心怀呢,我只能独自叹息。
去完善
释义
《丙寅春雨》是北宋诗人穆修所作的一首描写春雨景象的诗歌。以下为每句诗词的词句注释:
1. 丙寅:指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
2. 春晖:春天的阳光。
3. 群阴:指各种阴暗的事物。
4. 二月路:农历二月的道路。
5. 寒威:寒冷的威力。
6. 切人肌:紧贴着人们的皮肤。
7. 淫雨:连续不断的雨水。
8. 淹旬:淹留十日。这里指阴雨连绵。
9. 时:时候。
10. 顽云:厚重的乌云。
11. 扫复合:驱散后又重新聚合。
12. 向:朝着。
13. 平地垂:在平地上垂落。
14. 蒸人:人们如同被蒸热一般。
15. 疮痍:创伤。这里比喻万物受到春雨摧残的景象。
16. 木:树木。
17. 芳华:花朵的美丽。
18. 摧沮:摧残阻碍。
19. 青苞:嫩叶。
20. 绛萼:深红色的花萼。
21. 萎:凋谢。
22. 民麦:麦田里的麦子。
23. 泥中:在泥土中。
24. 聊:勉强。
25. 参差:不齐整。
26. 嘉谷:好的庄稼。
27. 失播种:无法播种。
28. 虽晴谅胡为:即使晴天也难以有所作为。
29. 田中氓:田地里的农民。
30. 念身饥:担忧自己的生计问题。
31. 州县:州县的官员。
32. 责:要求。
33. 常赋:固定的赋税。
34. 嗷嗷:哀鸣声。
35. 诉之谁:向谁诉说。
36. 幸不:幸运地没有。
37. 为盗起:成为盗贼。
38. 多应:大概。
39. 流离:离散漂泊。
40. 吁嗟:感叹。
41. 致此异:导致这样的异常天气。
42. 咎:过失。
43. 安所尸:归咎于谁。
44. 悒悒:忧郁的样子。
45. 穷巷士:居住在偏僻巷子里的士人。
46. 屏身:隐退自身。
47. 茅茨:茅草房。
48. 读书抗前古:研读古代书籍以对抗现实困境。
49. 得失心颇窥:从得失的角度看待事物。
50. 天理:自然规律。
51. 究:研究。
52. 可以:可以从。
53. 人事:人间事务。
54. 且欲:想要。
55. 上其说:将自己的观点表述出来。
56. 当:应当。
57. 僭:超越本分。
58. 汝卑:你的地位低下。
59. 无妄言:不要随意发表言论。
60. 言出:说出的话。
61. 祸汝随:灾祸会跟随你。
62. 谁识:谁知道。
63. 怀抱:内心的想法。
64. 嗟嘻:叹息。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关于春雨的诗歌,诗人以深沉的情感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雨给人们带来的困扰和忧虑。首先,诗人描述了春天的到来,但乌云却争相遮挡阳光,导致了连绵不断的阴雨天气。这种恶劣天气使得人们的肌肤感受到寒冷的威胁,万物都受到了伤害,树木无法展示自己的芬芳花朵,而农作物也因为雨水过多而无法茁壮成长。
接着,诗人表达了对于农民生活的关切。农民们在泥泞的土地中努力种植,但由于雨水过多导致无法播种,即使天气转晴也难以有所作为。同时,他们还要承受政府的赋税压力,生活愈发困难。诗人担忧如此异常的天气可能导致农民流离失所,而对于这种现象的发生,他又感到深深的自责。
在诗歌的后半部分,诗人表达了自己作为一名知识分子的担当。他认为,虽然天灾难以避免,但是通过研究自然规律和人为努力,可以减少灾害的影响。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将这个想法传达给政府和社会,但又担心自己的能力不足,会招致灾祸。诗人为此深感忧虑,但他仍然坚持表达自己的观点,希望引起社会的关注和思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丙寅春雨》是北宋诗人穆修的一首描绘春雨景象的诗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公元966年,即北宋太祖乾德四年。这一时期,宋朝刚刚建立,社会政治相对稳定,经济发展迅速,文化氛围浓厚,为文人墨客提供了良好的创作环境。
穆修(979-1032),字伯长,郓州汶阳(今山东宁阳县)人,是北宋初期的一位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和教育家。他自幼聪明好学,年轻时便以文才著称。然而,他在科举考试中屡试不第,一度放弃功名,转而潜心研究经史子集。后来,他终于考中进士,出任国子监直讲、秘书省著作佐郎等职。穆修在文学、史学、教育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特别是他的散文和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在《丙寅春雨》这首诗中,穆修通过对春雨的描绘,表达了他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诗中,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雨的景象,以及春雨给大地带来的生机与活力。同时,他也借此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许。这首诗意境深远,语言优美,充分体现了穆修作为一位杰出文人的才情和修养。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