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君挽词
龟城之山龙蟠崛,山下佳城何鬰鬰。
一抔黄土百年心,数字寒旌万里骨。
风愁雨悲春色死,生长何方葬于此。
乱离沟壑半公卿,不得如君君有子。
我生苦晚复异县,平生不识先生面。
但闻其见元祐时,伤今思古为此叹。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龟城山峰环绕着蜿蜒起伏的龙脉,山下的墓葬显得郁郁葱葱。
黄土地上安息着百年的心事,冰冷的数字在风中飘扬着万里的灵魂。
春天已逝,风和雨都在悲伤,他们长眠何处?
混乱的时期让本应在高山之间的贵族埋于山谷之间。虽然他们没有像您一样有个好儿子,但他们不能与您相提并论。
我在一个遥远的地方出生太晚,一生都无法见到您的真面目。但我听说您来自元祐时期,我对过去的缅怀与现实的忧伤一起使我发出叹息。
去完善
释义
《常君挽词》注释如下:
1. 龟城:此处指成都,古代四川地区的重要城市。
2. 龙蟠崛:形容山的形状盘踞而高耸。
3. 佳城:墓地的美称。
4. 郁欎:草木茂盛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墓地的环境。
5. 一抔黄土:指埋葬之地。
6. 数字寒旌:指坟前的丧旗。
7. 风愁雨悲:形容哀伤的气氛。
8. 春色死:比喻生命的消逝。
9. 生长:出生成长。
10. 乱离:指战乱或社会动荡。
11. 沟壑:借指死亡。
12. 半公卿:意指地位较高的官员也在战乱中死去。
13. 君有子:表示常君后继有人。
14. 苦晚:年纪很大的时候。
15. 异县:指其他地方。
16. 元祐时:指宋朝时期的一段时期(公元1086-1093年),此时期文治鼎盛。
17. 伤今思古:对当前情况感到悲伤,对过去的历史产生思考。
去完善
赏析
《常君挽词》是南宋诗人冯时行的一首悼念诗。诗中通过对墓地环境的描绘,表达了对亡者的深切怀念和敬仰之情。首联以龟城之山为背景,描述了墓地的庄重气氛;颔联通过“一抔黄土”和“数字寒旌”的对比,展现了生死之间的巨大反差;颈联用“风愁雨悲春色死”来形容生命的消逝,同时表现出对亡者身后事的忧虑;尾联则表达了诗人因与亡者无缘相识而产生的遗憾,以及对于历史的感慨。整首诗感情深沉,寓意深刻,体现了诗人对于生命、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常君挽词》是南宋诗人冯时行的作品。这首诗创作于南宋孝宗时期,具体时间大约在1174年至1189年之间。这一时期,南宋与金国签订绍兴和议,结束了长期的战争状态,进入相对和平的时期。然而,这种和平并非完全稳定,两国之间的边境冲突时有发生。
冯时行本人曾在北宋末年至南宋初期担任过多个职务,如大理寺评事、监察御史等。他在任职期间,对时政有着深刻的观察和思考。在创作这首挽词时,他正处于人生的低谷,虽然才华横溢,但因各种原因未能得到重用。
在《常君挽词》中,冯时行表达了对友人的怀念之情,同时也反映出当时社会的风貌以及他对国家命运的忧虑。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出冯时行作为一名文人的担当和对国家的忠诚。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