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呈吕几仲

标题包含
呈吕几仲
曾作河阳客,春来花满城。 晓风吹玉勒,残月落金觥。 天末伤离索,京华忽会并。 琵琶双鳯翅,耳冷十年声。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许景衡(1072年-1128年),字少伊,号横塘居士,浙江台州黄岩人。北宋末南宋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许景衡出身贫寒,自幼勤奋好学。宋徽宗大观三年(1109年)中进士,历任县令、郡守等职。他勤政爱...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曾经作为河阳的旅客,春天来临花儿铺满了整个城市。 早晨的微风轻拂着宝马的车勒,早上的残月倒映在金黄的酒杯中。 在这遥远的天际感受到了分离的痛苦,突然在京城相遇又分别。 聆听那如同凤凰展翅的琵琶声,十年来每次听都让我感觉寒意袭人。
去完善
释义
1. 河阳:古县名,位于今中国河南省境内。这里代指吕几仲的家乡或任职之地。 2. 春:春天,一年的第一个季节,万物复苏,繁花似锦。 3. 玉勒:精美的马勒,代指华美的马匹。 4. 金觥:金色的酒器,代指美酒。 5. 天末:天际,远处的天空。 6. 离索:离别,分离。 7. 京华:京城,首都。 8. 会并:相聚,相会。 9. 琵琶:中国传统弹拨乐器,有着丰富的音色表现力。 10. 鳯翅:凤凰展翅的形象,比喻优美的音乐旋律。 11. 耳冷:听觉敏锐,形容听出乐曲中细微的变化。 12. 十年声:形容时间流逝,音乐风格有所变化。
去完善
赏析
《呈吕几仲》是许景衡写给好友吕几仲的一首诗词。在这首诗中,许景衡以河阳客自比,表达了对春天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诗人通过对春天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怀念之情。 “曾作河阳客,春来花满城。”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春天的赞美。河阳客是指那些曾经居住在河阳(今河南沁阳市)的人。这里,诗人用河阳客来形容自己,表明他曾有过一段美好的时光。而春天的到来,使得整个城市充满了鲜花盛开的美景,这也象征着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留恋。 “晓风吹玉勒,残月落金觥。”这两句诗描绘了清晨的景象。晓风轻轻吹过,玉勒(马勒上的装饰物)在风中摇曳;残月慢慢落下,金觥(酒杯)中的酒也渐渐见底。这里,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清晨的宁静与美丽。 “天末伤离索,京华忽会并。”这两句诗表达了一种离愁之情。天末指遥远的天际,离索则是指离别时的痛苦。诗人在这两句诗中,表达了与友人分别时的伤感。然而,在京城的一次偶然相遇,让诗人又重新感受到了友情的温暖。 “琵琶双鳯翅,耳冷十年声。”最后两句诗,诗人通过琵琶的声音,表达了对自己过去十年的感慨。双鳯翅是指琵琶上的装饰物,耳冷则是指听到琵琶声时的感受。在这里,诗人以琵琶声为线索,回顾了与友人共度的美好时光,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过去的怀念和对友情的珍视。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呈吕几仲》是南宋诗人许景衡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公元1194年,即南宋光宗绍熙年间。 在这一年里,许景衡正处于他人生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在此之前,他已经历任地方官吏,以清廉奉公、关心民生而受到百姓爱戴。然而,由于他的正直性格,他在官场中也饱受排挤。这一时期,他刚刚被任命为礼部尚书,但由于种种原因,他并未上任。这也使得他有更多的时间去关注国家大事,关心民生疾苦。 在这一时期,南宋社会正处于一个动荡不安的状态。一方面,国家内部政治腐败,官僚体系腐化堕落;另一方面,北方金国的威胁日益严重,边境地区战火不断。在这样的背景下,许景衡深感忧虑,希望通过自己的诗文来表达对社会现状的关切和对未来的期许。 因此,在《呈吕几仲》这首诗中,许景衡以婉约的语言,描绘了自己对故乡山水的思念,以及对友情的珍视。同时,他也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以及希望与友人共同为国家振兴贡献力量的愿望。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