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成
我涉江东路,平地雪盈尺。
明日登芙蓉,晴天开晓日。
朅自婺源来,阴雨连朝夕。
瘦马逼云际,又断檐间滴。
顾我亦何人,市朝欲扫迹。
平生诗酒交,落井仍下石。
那知涉畏途,乃烦造化力。
要知万里行,人谪非天谪。
衡云霁韩愈,海市呈苏轼。
君知此理不,鬼物护狂直。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我走在江东路上,积雪在地上有一尺厚。
明天我将登上芙蓉山,阳光明媚,新的一天开始了。
自从来到婺源,阴雨连绵,日夜不停。
瘦弱的马儿在云层中穿梭,屋檐上的水滴断断续续地落下。
看看我自己,不过是一个市井小民,想要扫除凡尘俗世的痕迹。
我这一生,与诗酒为伴,却仍然有人落井下石。
没想到在我走这条畏途时,竟然得到了造化的力量。
要知道,千里之行,虽然人被贬谪,但并非天地之错。
衡山的云散了,韩愈出现了;海市蜃楼显现了,苏轼也出来了。
你知道这个道理吗?那些鬼魅神物,都在守护狂妄而正直的人。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涉江东路:指走过江东地区的道路。涉,走过;江东,长江下游以东地区,这里代指江南一带。
2. 平地雪盈尺:形容在平原地带积雪达到一尺之深。盈,充满;尺,长度单位,约30厘米。
3. 芙蓉:此处代指庐山,位于江西省北部。
4. 婺源:今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有著名的黄山、庐山等自然景观。
5. 瘦马逼云际:指瘦弱的马匹靠近云端的景象。逼,靠近;云际,云端之间。
6. 市朝:指市场与朝廷,这里代指人间社会。
7. 落井仍下石:比喻自己遭遇困境时,曾经的朋友不但不伸出援手,反而落井下石。
8. 畏途:令人害怕的道路,这里表示困难重重。
9. 乃烦造化力:意为自己竟然需要借助自然界的力量度过困难。
10. 人谪非天谪:意味着人们被贬谪不是因为上天的惩罚,而是由于人为的原因。谪,降职或流放。
11. 衡云霁韩愈:出自唐代韩愈的《赠崔立之评事》诗句“我顾唯秋水,寒潭深无底”,本指清凉秋水的深邃难以测量,邓肃引用此典表示自己对韩愈的理解及对其才华的赞扬。
12. 海市呈苏轼:来自北宋苏轼的《登州海市》一文,描述了海上奇观的景象。这里表达邓肃对苏轼作品的敬仰之情。
13. 鬼物护狂直:意指神灵保护正直而狂放的人。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以其雄浑的笔触描绘了作者在旅途中所见的不同景象与体验。在首联中,邓肃通过叙述他行走在江东路上的场景,展现出一幅白雪覆盖大地的冬日景象。接着在颔联和颈联里,他描述了自己从阴雨连绵的婺源来到晴空万里的芙蓉山,表达了在旅程中所见天气变化的感慨。接下来在腹联中,诗人通过比喻自己的处境,诉说即使自己面临困境也依旧坚守信念的决心。
在后半部分,邓肃以韩愈和苏轼两位著名文人为榜样,表明即使遭遇挫折和磨难,也要坚持前行。他以“衡云霁韩愈,海市呈苏轼”的佳句告诫人们要坚韧不屈,相信自己的正直和才能最终会得到公正的认可。最后,在尾联中,邓肃阐述了自己的信仰:即使在艰难困苦中,仍有鬼物守护着狂直之人,暗示自己的坚定信仰终将战胜一切困难。整首诗气势磅礴、意境深远,充分展现了邓肃作为一代文学大家的高尚品质与才华。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偶成》是南宋诗人邓肃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190年,正值南宋时期。在这个时期,国家政治相对稳定,经济文化发展迅速。然而,由于北方金国的侵略,南宋政权一直面临严重的边疆危机。
在创作这首诗歌时,邓肃正担任著作郎一职。他年轻时曾上疏反对秦桧投降政策,后因得罪权贵而被贬谪。这段时间的遭遇使他对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在《偶成》一诗中,邓肃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忧虑。他在诗中写到:“江山似旧时,山远水更长。”这里的“江山”暗指国家,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同时,他又通过描述自然界的美景,表达了希望国家繁荣昌盛的愿望。这首诗充分展示了邓肃作为一个爱国诗人的情怀,以及他对于时代背景的深刻洞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