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谢明远和
乞身天上为溪山,征鼓不容蓑笠闲。
酷暑扁舟同海角,暖风杯酒念长安。
高情我自归莲社,妙誉君应冠杏坛。
更约三山少从款,赪虬吐卵粲金盘。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愿化为天上的溪流与青山,但战鼓响起,不容许穿着蓑衣戴斗笠的隐者安闲。炎炎夏日,乘着小舟漂泊至天涯海角,暖风吹拂,举杯遥念远方的都城长安。我的情怀归于莲花社,你的美誉应是杏坛之冠。我们约定在三山之下再次相聚,红虬喷出红色鸡蛋,如金盘般闪耀。
去完善
释义
1. 乞身:辞去官职,此处指诗人弃官隐退。
2. 天上:天宫或仙界,这里比喻朝廷。
3. 溪山:溪流与山峰,泛指山水风光。
4. 征鼓:出征的鼓声,此处指国家的军事事务。
5. 蓑笠:竹编的防雨用具,用以形容隐居生活。
6. 扁舟:小船,这里指简陋的小船。
7. 海角:海边的角落,此处用来表示远离朝廷的地方。
8. 暖风:春天的和风,这里用于描述春天的气候。
9. 长安:唐朝的都城,这里用来代指首都或国家政治中心。
10. 高情:高尚的情操,这里用来赞美诗人的品德。
11. 莲社:指佛教组织,此处指诗人和同道中人共处的团体。
12. 妙誉:美好的声誉,这里用来赞誉君子的品格。
13. 冠杏坛:在讲学的杏坛上位列第一,这里用来夸赞对方的学识。
14. 三山:传说中的海上三神山,这里用作仙境的代名词。
15. 少从款:意为“少顷从容”,即片刻后相见的意恩。
16. 赪虬:红龙,这里用作吉祥的象征。
17. 吐卵:产卵,这里用来说明红龙繁殖后代的景象。
18. 粲金盘:金色的盘子中摆满美食,这里用来描绘仙境中的美好景象。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邓肃的一首唱和诗。首联以描绘自己乞身于天边的溪山之间开始,巧妙地暗示了作者退隐江湖的志趣。征鼓之声打破了蓑笠闲人的宁静生活,象征着世事纷扰和生活的无奈。颔联则进一步展示了作者和友人共同泛舟海角、共饮暖风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于远方的思念和对友情的珍视。
颈联转而描述作者的高尚情操,表示自己愿意像归莲社那样与高尚的人为伍;而对方(谢明远)在学术上的盛誉也应该如冠之于杏坛一般,独领风骚。尾联则以邀约的方式表达出两人间的亲密友谊以及共同的理想和追求,期待未来能够再次相聚,共同欣赏红虬吐卵之景,共享美好时光。全诗语言典雅,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超脱世俗的精神风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次韵谢明远和》是南宋诗人邓肃的一首词。据相关资料记载,此诗创作于公元1165年,即宋孝宗乾道元年。
在这一年里,邓肃的人生经历颇多波折。他出生于福建一个书香世家,少年时便才华横溢,被誉为“闽中才子”。然而,由于时局动荡,他在科举考试中多次失意。直到公元1164年,他才终于考中进士,进入朝廷为官。然而,由于正直无私,他在官场上屡受排挤,甚至曾因上疏直言时政而被贬谪。
在这一时期,南宋王朝正处于内外交困的境地。北方的金国不断侵扰边境,而国内的百姓也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这样的背景下,邓肃深感责任重大,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国家贡献力量。因此,他的诗歌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表达了对于国家命运的关切。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