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喜雨二章 其二

标题包含
喜雨二章 其二
旸虫赫赫欲流金,夹岸垂杨失翠阴。 已恐人间被汤旱,谁从天上作商霖。 崇墉定有千箱积,果腹同倾四海心。 我亦不须忧脱粟,聊赓既醉入瑶琴。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邓肃(1091年-1132年),字志宏,号栟榈居士,福建沙县人。南宋著名文人、政治家。 他生于书香世家,自幼聪颖好学,才华横溢。在北宋末年科举考试中,邓肃高中进士,步入仕途。历任太学正、秘书省校书郎...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烈日炎炎似要将大地烤成金色,河岸边的杨柳绿叶也失去了翠绿的颜色。 我已经担心人间会遭受旱灾,不知有谁从天上来拯救我们呢? 城墙上一定有满满的粮食储备,能够保证众人温饱的愿望如同海洋般宽广。 我也不需要忧虑粮食短缺的问题,暂时停止忧虑并让心情恢复平静吧。
去完善
释义
1. "旸虫":指太阳,这里形容夏日烈阳如大火熊熊燃烧,似要熔化黄金。 2. "赫赫":光芒强烈的样子。 3. "垂杨":一种杨柳科植物,其枝叶下垂。 4. "翠阴":绿色的树荫。 5. "汤旱":炎热的干旱天气。 6. "商霖":商朝的商汤,相传他祈祷降雨拯救百姓,这里的"商霖"代指及时降雨。 7. "崇墉":高大坚固的城墙,这里指粮仓。 8. "千箱":形容粮食丰收。 9. "果腹":吃饱肚子。 10. "聊赓":一边饮酒一边即兴创作诗歌。 11. "既醉":陶醉于美酒之中。 12. "瑶琴":玉石制作的琴,这里指美妙的音乐。
去完善
赏析
《喜雨二章·其二》是宋代诗人邓肃创作的一首咏雨诗。这首诗通过对旱情的担忧和喜雨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民生疾苦的关切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乐观的人生态度和面对困境时的坚韧精神。 首联“旸虫赫赫欲流金,夹岸垂杨失翠阴”,描述了旱情严重、阳光炙热的场景。“旸虫”指的是烈日,“赫赫”形容其炽热程度,仿佛能把大地烤干,变成流金的沙漠。河岸边的垂柳也因为干旱而失去了绿色的树荫。这一联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了旱情的严重性。 颔联“已恐人间被汤旱,谁从天上作商霖”,进一步表达了对民众生活困苦的忧虑。诗人担心人间的百姓会遭受如同汤烹般的旱灾之苦,然而谁又能从天上下来,带来像商朝的甘霖呢?这里的“商霖”,是指商朝时期,高宗武丁在位时的一场及时雨,使民得救。诗人借用这个典故,表达对旱情解决的期盼。 颈联“崇墉定有千箱积,果腹同倾四海心”,设想了雨后的丰收景象。虽然旱情严重,但只要有雨水滋润,高大的城墙下一定会有丰富的粮食储备。诗人用“千箱积”来形容粮食的丰收,表现了对未来生活的乐观态度。同时,他表达了自己关心百姓生活的心情,希望所有人都能吃饱穿暖。 尾联“我亦不须忧脱粟,聊赓既醉入瑶琴”,表明了诗人自己面对困境时的乐观心态。即使遭遇困境,诗人也不为生计担忧,而是通过弹琴来抒发情感。这里的“脱粟”是指粗糙的粮食,表明诗人并不追求物质享受,而更注重精神层面的满足。 总体而言,《喜雨二章·其二》这首诗通过对旱情景象的描绘和对民生的关切,展现了诗人关注现实、关爱百姓的情怀。同时,诗人以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困境,表现出坚韧的精神风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喜雨二章 其二》是南宋诗人邓肃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179年,正值南宋初期。在这一年间,邓肃任职地方官吏,身处民间,深知百姓疾苦。他关注民生,心系国家,以诗为剑,刺破时弊。 南宋时期,政治腐败,外患不断,农民起义频发。在这种背景下,邓肃通过《喜雨二章 其二》表达了对农民的关爱和对国家局势的忧虑。诗句中提及的“半岭云翻墨”和“一川风卷帘”形象地描绘了骤雨来临时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这场雨的期盼之情。“天意宁知许,民膏暂救煎”则传达出作者对国家治理的关切以及对民生福祉的关注。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