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外堂
俯仰天地间,纷纷尘垢耳。
市井与山林,累人均一体。
有真故有妄,无彼那取此。
谓是为尘外,政应在尘里。
凭师一埽空,六尘不用洗。
渊默即雷声,万川同一水。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茫茫人世间,纷扰的尘埃塞满了我们的耳朵。无论是繁华的城市还是静谧的山林,人们在其中都会感到疲惫不堪。真实与虚幻共存于这个世界,没有哪个能够替代另一个。那些被认为是尘世之外的事物,其实就在尘世的中心。依靠老师的教诲扫清心中的杂念,我们并不需要去清洗这六尘世界。寂静深渊中隐藏着雷霆之声,万条河流汇集成一片水域。
去完善
释义
《尘外堂》是宋代诗人邓肃创作的一首描绘超脱尘世意境的诗。以下是对该诗每句中难解词汇的解释:
1. 俯仰:本指低头和抬头,这里表示在短暂的人生中观察和思考万物。
2. 纷纷:形容众多而杂乱的样子。
3. 尘垢耳:尘土污垢的耳朵,比喻被世俗污染的心灵。
4. 市井与山林:分别代表城市和乡村的生活。
5. 累人:劳累的人,意为世间众人。
6. 一体:相同的命运。
7. 有真故有妄:因为存在真实,所以才有虚妄。
8. 无彼那取此:没有彼此之分,不存在取舍之别。
9. 谓为:认为。
10. 尘外:尘世之外,指超脱世俗的境地。
11. 政应:应该。
12. 凭师:依靠高人指点。
13. 一埽空:一下子扫除杂念,使心灵纯净。
14. 六尘:佛教用语,指人的六种感觉器官及其对应的外部事物,包括眼尘、耳尘、鼻尘、舌尘、身尘、意尘。
15. 不用洗:不需要刻意去洗净心灵。
16. 渊默:沉默不语的样子。
17. 雷声:比喻深远的教育或启示。
18. 万川:众多的河流,象征普世的真理。
去完善
赏析
《尘外堂》这首诗词中,作者邓肃通过对比市井与山林的生活,以及真妄、彼此之间的差别,来表达出尘外与尘内并非绝对对立的观念。诗人认为,无论是身处市井还是山林,人都会被俗世的纷扰所影响,这些纷繁复杂的困扰犹如耳边的灰尘,始终伴随着人们。然而,只要内心保持真实,摒弃虚妄,便能超脱尘世。诗的结尾,通过描绘老师扫除一切杂念的场景,强调内心的净化和觉悟才是通往真理之路的关键。总的来说,这首诗揭示了世俗生活中,人们应如何克服繁杂困扰,追求真实的自我。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尘外堂》是宋代诗人邓肃创作的一首古体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尘世俗事的厌倦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创作时间为北宋末年,这一时期,朝政腐败,社会矛盾尖锐,知识分子普遍感到迷茫和失落。
邓肃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他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对儒家经典有着深厚的造诣。然而,他在科举考试中屡次失利,未能获得功名。这使得他对现实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反感。在多次尝试未果后,邓肃决定放弃科举,投身于诗歌创作。
邓肃生活在北宋末年的动荡时期,这一时期,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愈演愈烈,外患日益严重。金国的威胁使国家局势更加紧张。邓肃对此深感忧虑,但他又无力改变现实。在这种背景下,他选择了逃避现实,寄情山水,追求心灵上的慰藉。
在《尘外堂》一诗中,邓肃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尘世外的生活情景。他认为,只有远离尘世的纷扰,才能真正实现心灵的宁静。这首诗表达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也反映出他对现实世界的无奈和失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