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陈少卿
平生杯酒百无忧,四海风流陈太丘。
据景笔端凌鲍谢,当年门下得伊周。
那知避世嶔{上山下欹}迹,也许从公汗漫游。
闻说片帆今又举,三山无处著人愁。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一生都在饮杯中酒以消除忧虑,豪放的性格如同四方的风流才子陈太丘。文笔优美,景观仿佛就在眼前,当年如同鲍照和谢灵运那样的才华横溢的门生也得以闻名于世。谁又能想到那些躲避世俗纷扰的人,也许正在一起游览山川名胜呢?听说他们今天又要扬帆起航,去往风景如画的山水间,让人不再忧愁。
去完善
释义
1. 生平:一生;平生就是邓肃对陈少卿一生的评价,赞美其才华横溢,交际广泛。
2. 四海:全国各处,此处指全国各地的朋友。
3. 风流:风度翩翩,这里赞扬陈少卿风流潇洒的仪态。
4. 陈太丘:指东汉时期的陈元方,字仲弓,曾任颍川太守,其子称之曰“陈太丘”。此处以他来赞美陈少卿的地位与声誉。
5. 据景:即根据具体场景。
6. 凌鲍谢:是指南朝诗人鲍照、谢灵运,两人均以文笔华丽著称,邓肃在此称赞陈少卿的诗才高于他们。
7. 当年门下得伊周:伊尹、周公是中国古代的名臣,用以赞美陈少卿的门生也很优秀。
8. 那知:没想到。
9. 避世:离开尘世喧嚣,过隐居生活。
10. 嶔{上山下欹}:山势险峻的地方,此处借指艰难的处境。
11. 汗漫游:形容漫游四方的人。
12. 三山:南京附近的栖霞山、钟山、庐山总称。
去完善
赏析
《别陈少卿》是邓肃写给他的一位名叫陈少卿的朋友的一首送别诗。这首诗通过对陈少卿的赞美和对两人友谊的留恋,表达了诗人对他即将离开的惋惜之情。
首联“平生杯酒百无忧,四海风流陈太丘”,邓肃首先以自己与陈少卿之间的深厚友情起笔,表达出两人的豪情壮志和畅快人生。“百无忧”意味着他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能一起度过,突显了他们之间深厚的友谊。而将陈少卿比作东汉时的名臣陈太丘,强调了陈少卿的风流倜傥与豪情壮志。
颔联“据景笔端凌鲍谢,当年门下得伊周”,进一步表达了对陈少卿才学的赞赏。此处将他的诗文比作了南朝诗人鲍照、谢脁的作品,以及春秋时伊尹、周公那样的贤能之士,暗示了陈少卿在文学和政治方面的卓越才能。
颈联“那知避世嶔{上山下欹}迹,也许从公汗漫游”,则是对陈少卿即将离别的惋惜。这句表达出邓肃知道陈少卿选择了远离世俗纷扰的生活方式,却依然希望能够和他一起畅游天下,体现了诗人对他的不舍。
尾联“闻说片帆今又举,三山无处著人愁”,再次表现了对陈少卿离去的忧伤。诗人听说他将要乘船离去,心中充满了无法言表的愁绪。“三山无处著人愁”是说这种忧愁难以排解,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深深怀念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别陈少卿》是南宋诗人邓肃的一首送别诗。这首诗创作于宋徽宗崇宁年间(公元1102年-1106年)。在北宋末期,朝廷政治腐败,内外矛盾重重,北方的金国不断侵扰边疆,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邓肃生活在这一动荡时期,他胸怀壮志,关心国家安危,曾上疏直言时政弊端,提出改革主张,但因触犯权贵而被贬官。在此期间,他与陈少卿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陈少卿被调任离京时,邓肃为表达惜别之情,写下了这首感人至深的《别陈少卿》。
在这首诗中,邓肃以送别为题,通过描绘江畔离别场景,表达了与友人之间的深情厚谊。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在国家危难之际,勇于直言、敢于担当的精神风貌。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