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先生庙
先生高世迹,旧隠白云深。
结宇知何代,遗祠直至今。
地分坛杏影,门接社莲阴。
我亦希风者,终明托玉岑。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先生才华横溢,过去曾隐居在白云深处。
知道建造住所是哪个时代,但遗留下来的祠堂直到今天仍然存在。
地上的土地被杏树遮蔽,门口则是莲叶的阴凉处。
我也希望能够像您一样拥有高尚品质,最终可以托付给玉岑这个地方。
去完善
释义
羌先生庙:祖无择,字择之,北宋济州巨野人,官至龙图阁学士,后受命修《资治通鉴》。此诗描绘了羌先生的庙宇及周边景色,表达出对羌先生的敬仰之情。
1. 高世迹:指羌先生在世的崇高地位和高尚品行。
2. 旧隐:过去的隐居生活。
3. 白云深:指羌先生的庙宇位于深山之中,象征其隐逸高洁的品质。
4. 结宇:建造庙宇。
5. 何代:哪个朝代。
6. 遗祠:指羌先生的庙宇,表达了后人对其的敬仰之情。
7. 直至今:一直延续到现代。
8. 地分坛杏影:描述庙宇周边的杏树,暗含杏坛讲学的意境。
9. 门接社莲阴:庙门连接着莲塘的阴凉处。
10. 我亦希风者:我也希望能像羌先生那样,以高尚品质为榜样。
11. 终明托玉岑:最后实现我人生的寄托,登上高洁的境地。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颂了羌先生的超凡脱俗与高尚品行。诗人通过对羌先生隐居于白云深处的描绘,表达了对其远离世俗、追求真理的敬仰之情。同时,通过描述庙宇的年代久远以及庙前的风景如画,强调了羌先生的崇高地位和他对于后世的影响。诗人以“我亦希风者”表明自己深受羌先生精神的感召,渴望在人间找到寄托理想之地,表达了对羌先生的崇敬与怀念。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羌先生庙》是北宋著名诗人祖无择创作的一首描绘羌族人民祭祀羌先生的诗歌。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如下:
在北宋时期(960-1127年),由于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交流日益密切,民族融合成为当时社会的一大特点。在这个背景下,祖无择作为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游历四方,了解各地的风俗民情。他曾在巴蜀地区担任官员,对羌族的风俗习惯和信仰有了深入的了解。
在这一时期,祖无择在与羌族人民的交往中,深深感受到了他们的信仰和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于是,他在羌族地区的一座羌先生庙前,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这首诗通过对羌先生庙的描绘,展现了羌族人民虔诚的信仰和丰富的民族文化。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