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
徙倚仙居遶翠楼,分明宫漏静兼秋。
长安夜夜家家月,几处笙歌几处愁。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仙宫般的环境中绕着翠绿的楼阁游荡,皇宫的时钟安静地伴随着秋天。西安的夜晚,每家每户都能看到月亮,有些地方欢歌笑语,而另一些地方则是悲伤哀愁。
去完善
释义
1. "徙倚":意思是徘徊,流连。形容在某个地方来回地走,犹豫不决。
2. "仙居":指神仙居住的地方,这里可以理解为作者所描绘的美好景色。
3. "遶":同“绕”,环绕的意思。
4. "翠楼":绿色的楼阁,这里用来描述建筑物的美观。
5. "分明":清楚地知道。
6. "宫漏":古代皇宫中的计时器,这里用来比喻时间的流逝。
7. "静兼秋":安静和秋天的意境相融合。
8. "长安":古时候的京城,即现在的西安。
9. "夜夜家":家家户户在夜晚都能看到。
10. "笙歌":吹笙唱歌,形容歌舞欢乐的景象。
11. "几处":几个地方,表示部分而不是全部。
12. "愁":忧愁,烦恼的情绪。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描绘了八月夜晚的情景。诗人以"徙倚仙居遶翠楼"开篇,形象地描绘了仙人在翠楼附近徘徊的场景,为诗歌营造了一种超脱尘世、如梦如幻的氛围。接下来的"分明宫漏静兼秋"一句,通过"静"和"秋"两个意象,进一步强调了这个夜晚的宁静与秋意。
然后,诗人转向描写人间的景色:"长安夜夜家家月,几处笙歌几处愁。"这句诗通过对长安城家家户户都能看到明亮的月光以及有的家庭在庆祝笙歌,而另一些家庭却充满忧愁的对比,展现了人间生活的复杂多样性。这里,"笙歌"和"愁"相互对照,使人们思考这个繁华的城市中,人们在同一个夜晚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心境和生活状况。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八月》这首诗出自唐代诗人章孝标之手,创作于公元845年前后。
在唐代,科举制度对于选拔人才起到了关键作用,但竞争异常激烈,许多士人常常一生蹉跎于科场,难以成名。章孝标便是其中一位颇有才华却命运多舛的诗人。他早年进京赶考,但因种种原因始终未及第。在失意之时,章孝标开始游历四方,寓情于诗,写下了许多描绘自然景色和感慨人生之作。
当时唐朝国力逐渐衰弱,社会矛盾加剧,边疆战事频发,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许多文人墨客纷纷关注社会现实,通过诗歌抒发忧国忧民之情。章孝标作为其中的一员,他的作品也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民众疾苦和社会变革。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