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金可纪归新罗
登唐科第语唐音,望日初生忆故林。
鲛室夜眠阴火冷,蜃楼朝泊晓霞深。
风高一叶飞鱼背,潮净三山出海心。
想把文章合夷乐,蟠桃花里醉人参。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登上唐朝科举考试之台说唐音,盼望新生命时忆起故乡。
在水下的房间中度过夜晚,感受寒冷的阴气,晨曦中的海市蜃楼深邃如霞。
在风中翻飞的鱼儿如同离弦之箭,涨潮之时,海岛露出水面。
想要在宽广的海域欣赏文章,感受着繁华的盛世之音,于蟠桃树下与友人共醉一场。
去完善
释义
1. 登唐科第:指在新罗国通过科举考试而进入唐朝政府机构工作。
2. 望日:这里指的是农历每月十五,月亮最圆之时,诗人借此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3. 鲛室:古代传说中海中鱼人居住的地方,此处以“鲛室”来形容诗人的住所,表现其身处异国他乡的孤寂心情。
4. 蜃楼:海市蜃楼现象,此处用来描绘海景的壮观景象。
5. 高一叶飞鱼背:描述船只顺风高挂扬帆远航的画面。
6. 三山:传说中的海上仙山蓬莱、方丈、瀛洲的总称,这里用以形容海洋的深度。
7. 想把文章合夷乐:表达了诗人希望将文章学问与音乐相融合的愿望。
8. 蟠桃花:蟠桃是一种神话中的仙桃,用在这里暗示仙境般的美好环境。
9. 人参:这里的人参指的是古人想象的一种人形植物,具有神奇的功效,也寓含着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感情。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金可纪从唐朝登科及第后回到家乡新罗的场景。诗人通过对故乡的回忆、对新罗自然景观的描绘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许,表达了对自己家乡的热爱和对友人的祝愿。
首联“登唐科第语唐音,望日初生忆故林”,描述了金可纪在唐朝取得功名后,用唐朝的语言诉说着自己的思乡之情。这里的“望日初生”象征着新的开始,而“忆故林”则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颔联“鲛室夜眠阴火冷,蜃楼朝泊晓霞深”,描绘了新罗的海岛风光。“鲛室”和“蜃楼”都是海中的景象,前者指的是海中的生物在水下生活,后者则是指海市蜃楼现象。这里的“阴火冷”和“晓霞深”分别表现了夜晚和清晨的氛围,使人们对新罗的美景产生了向往之情。
颈联“风高一叶飞鱼背,潮净三山出海心”,进一步描绘了新罗的自然景观。这里的风高、潮净都突出了海洋的特点,而“飞鱼背”和“三山出海心”则展现了新罗海岛的神秘和壮观。
尾联“想把文章合夷乐,蟠桃花里醉人参”,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许。他希望能将唐朝的文章与新罗的音乐融合在一起,在桃花源般的美景中与友人共享欢乐时光。这里的“蟠桃”象征着长寿和美好,而“醉人参”则表达了诗人与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金可纪归新罗》是唐朝诗人章孝标所作的一首送别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是在唐宣宗年间(公元847年-860年),此时正是唐朝中期以后,社会逐渐走向衰落。
章孝标一生漂泊不定,曾数次参加科举考试,但均未及第。他的诗才横溢,作品多描绘山水田园风光和表达个人情感。在这首诗中,他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金可纪即将离开中原回到新罗国的情景,表达了对朋友的深切思念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在唐宣宗年间,唐朝与周边国家的交流日益频繁,新罗国作为唐朝的藩属国,与唐朝的关系一直较为密切。这一时期,许多新罗人来唐朝学习、经商,也有很多唐朝人前往新罗国寻求发展。因此,金可纪的回归新罗,也反映了当时中韩两国之间文化交流的繁荣景象。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