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茅山高拾遗蔓
人皆贪禄利,白首更营营。若见无为理,兼忘不朽名。
幽禽窥饭下,好药入篱生。梦觉幽泉滴,应疑禁漏声。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人们都在追求名利,直至白头仍然忙忙碌碌。如果能领悟到无为的道理,就能忘记那些永垂不朽的名誉。
如同鸟窥探食物,珍贵的药材也隐藏在篱笆之间生长。梦境与觉醒间,似乎能听到幽泉滴落的声音,让人怀疑是不是宫中的钟声响起。
去完善
释义
1. 白首:指年老,诗人以“白首”为喻,表达人生已到迟暮之年。
2. 营营:形容焦虑、劳碌的样子,这里指追求名利的行为。
3. 无为:道家哲学主张的一种政治理念,强调顺其自然,不强行干预。
4. 不朽名:指功业或名声流传后世,永不磨灭。
5. 幽禽:栖息在幽静之处的鸟类,这里可能指蝙蝠。
6. 饭下:指进食完毕,即将离开餐桌的时候。
7. 好药:指对治疗疾病有益的药物。
8. 篱生:指药物生长在篱笆附近。
9. 梦觉:从梦境中醒来。
10. 幽泉滴:指寂静的泉水声。
11. 禁漏:古代宫中的计时器,比喻时间。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人皆贪禄利”开篇,表达了世人皆追求功名利禄的普遍现象。诗人通过描述高拾遗在山间独善其身的生活状态,传达出了一种超脱世俗、向往自然的隐逸思想。接下来的两句,“若见无为理,兼忘不朽名”,点明了诗人的理想境界——领悟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忘却世俗的名声。
紧接着的四句,“幽禽窥饭下,好药入篱生。梦觉幽泉滴,应疑禁漏声。”形象地描绘了山中生活的宁静与美好:鸟儿在窗外窥视,草药生长在篱笆边,梦中听到幽泉滴水的声音,如同禁城的滴漏般让人陶醉。这进一步展现了诗人隐居山林,过著与世无争的生活的喜悦和满足。
整首诗以朴素平实的语言,表达了作者的人生哲学和对生活的热爱。诗人通过赞美高拾遗的生活方式,传递出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欲望的超脱。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赠茅山高拾遗蔓》是唐代诗人章孝标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唐朝中期,大约公元8世纪左右。在这个时期,诗歌创作非常活跃,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诗人,如杜甫、李白等。
章孝标本人在唐朝年间曾担任过扬州观察使、监察御史等职务。他在政治上颇有建树,但也曾因直言进谏而遭到贬谪。这种人生经历使他对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
唐朝中期,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和文化发展迅速。然而,在这种表面的繁荣背后,却隐藏着诸多矛盾和问题。例如,官僚腐败、贫富差距加大、农民负担沉重等问题日益严重。这些时代背景为章孝标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使他的作品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赠茅山高拾遗蔓》一诗通过对茅山道士高拾遗蔓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纷争的厌倦。在这首诗中,作者以高拾遗蔓为象征,表达了对纯洁、质朴的生活的追求。同时也揭示了当时社会现实的黑暗面,反映了作者对政治腐败和社会不公的不满。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