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方山寺松下泉

标题包含
方山寺松下泉
石脉绽寒光,松根喷晓霜。注瓶云母滑,漱齿茯苓香。 野客偷煎茗,山僧惜净床。三禅不要问,孤月在中央。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石头缝隙里闪烁着寒冷的光芒,松树根部喷出清晨的白霜。小瓶子里的云朵般纯净滑腻,用来漱口时茯苓的香气弥漫口腔。 乡野的访客偷偷地煎煮着茶水,山中僧侣珍视他们的清洁禅床。第三重禅意不需要探寻,孤独的月亮在夜空中央照亮四方。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石脉:指泉水从石头缝中流出。 2. 绽:在这里是“绽放”的意思,描述泉水的流动。 3. 寒光:形容寒冷的月光或流水。 4. 松根:松树根部。 5. 喷:喷射,这里指涌出。 6. 晓霜:拂晓时的霜露。 7. 注瓶:装水的瓶子。 8. 云母:矿石名,表面光滑,常用来制作镜子等。 9. 滑:平滑,此处可以理解为镜子的光滑表面。 10. 漱齿:漱口。 11. 茯苓:一种药材,具有香味。 12. 茗:茶。 13. 野客:在此指游历的文人墨客。 14. 偷煎:私自煮茶。 15. 山僧:在山的僧人。 16. 惜:珍惜,爱护。 17. 净床:干净的床铺。 18. 三禅:佛教用语,意指无喜、无忧、无欲的心境。 19. 不要问:不必询问,意指这种境界难以言说。 20. 孤月:孤独之月,此处可以理解为作者内心孤独的心情。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方山寺周边自然景色的诗。诗人通过对石脉、松根、云母滑和茯苓香的细腻描写,展现了一幅深山古刹的美景。同时,诗中也融入了野客、山僧等人物形象,使得画面更加生动有趣。 在诗人眼中,方山寺周边的景色具有一种超凡脱俗的美,而这种美源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从“石脉绽寒光”一句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石头之间的脉络如同绽放的寒光,给人一种冰冷而美丽的感觉。而“松根喷晓霜”则描绘了松树根部喷出的晓霜,既体现了松树的坚韧生命力,又为这幅画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 此外,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云母滑和茯苓香两个意象,分别表现了山泉的清澈透明和植物的芬芳香气。这两个意象不仅丰富了画面的层次感和质感,还为整首诗营造出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 在后半部分,诗人通过描绘野客和山僧的生活场景,展现了方山寺周边的生机与活力。“偷煎茗”和“惜净床”两个动作,既表现出了山民们热爱生活的一面,也反映了他们在信仰方面的虔诚。而“三禅不要问,孤月在中央”则传达了诗人对禅宗修行的理解和领悟,使这首诗在赞美大自然的同时,也充满了哲理的意味。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唐文宗太和年间(827-835年),晚唐诗人章孝标游历江南名胜方山寺时,写下了这首描绘自然景色的诗《方山寺松下泉》。此段时间内,章孝标在地方做官,由于他的才华和清正廉洁的品行,深受百姓的爱戴和尊敬。然而晚唐朝廷腐败,宦官专权,许多有志之士的抱负无法实现,这对章孝标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压力。 此时的晚唐社会,虽然表面繁华,但背后却隐藏着深刻的矛盾。封建官僚制度的弊端逐渐显现,宦官权力日益增长,导致政治黑暗、民生疾苦。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诗人选择寄情于山水之间,通过描绘美丽的自然风光,表达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不满。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