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标题包含
星眸未放瞥秋毫,频掣金铃试雪毛。 会使老拳供口腹,莫辞亲手啖腥臊。 穿云自怪身如电,煞兔谁知吻胜刀。 可惜忍饥寒日暮,向人鹐断碧丝绦。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明亮的目光还未来得及捕捉猎物,多次摇动金铃吸引目标。 愿意为了填饱肚子使用拳头,不要介意亲自品尝血腥气味。 闪电般地穿梭在云端,捕杀野兔的技巧令人惊叹。 可惜在天黑前挨饿受冻,还要攻击他人以获取食物。
去完善
释义
1. 星眸:明亮的眼睛。 2. 秋毫:秋天的鸟类羽毛。这里指鹰的羽毛。 3. 金铃:金属制成的铃铛。这里用来形容鹰羽毛的颜色和质地。 4. 老拳:用拳头殴打。这里表示捕食的动作。 5. 口腹:口和腹,泛指饮食。这里表示食物。 6. 亲手:自己亲自动手。 7. 啖:吃。 8. 腥臊:腥臭的气味。这里形容猎物的气味。 9. 穿云:穿过云层。 10. 自怪:自我感觉奇怪。 11. 身如电:身体像闪电一样快速。 12. 煞兔:捕捉兔子。 13. 知:知道,了解。 14. 吻胜刀:嘴巴比刀子还要厉害。 15. 可惜:令人惋惜。 16. 忍饥:忍受饥饿。 17. 寒日暮:寒冷的日落时分。 18. 向人:向着人。 19. 鹐断:咬断。 20. 碧丝绦:绿色的丝带。这里形容鹰捕食的对象。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描绘了鹰的形象与力量,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细腻的笔触,展现了鹰的勇猛、敏捷和智慧。首联写鹰的眼睛锐利如星,它能敏锐地捕捉到猎物;颔联则描述鹰不畏艰难困苦,为寻找食物而不断尝试的过程;颈联进一步刻画鹰的速度和力量,它能在瞬间穿越云层,捕杀猎物;尾联则表达了鹰在饥饿寒冷中无奈地走向死亡的景象,带给人深深的哀伤。整首诗充满了生动的形象和浓厚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悲悯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鹰》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章孝标创作的一首描绘雄鹰的诗篇。创作时间为公元8世纪,即唐朝中期。 在这个时期,章孝标以博学多才、善于咏物著称,他寄情山水,热爱自然,注重个人品性修养。他主张诗歌应当如实地反映生活,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既有抒发个人情怀的,也有关注民生疾苦和揭示社会矛盾的。 与此同时,唐朝中期国家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事业蓬勃发展,诗歌在社会上受到了广泛的喜爱和尊重。这种文化氛围对章孝标的诗歌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而这首诗《鹰》正是他在这个时期创作的,通过对雄鹰生动形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的豪情壮志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