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西川王尚书
人人入蜀谒文翁,妍丑终须露镜中。
诗景荒凉难道合,客情疎密分当同。
城南歌吹琴台月,江上旌旗锦水风。
下客低头来又去,暗堆冰炭在深衷。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所有人都在拜访四川的文翁,无论美丑都会在镜子里显现出来。
诗中的景色虽然荒凉,但道理是一样的;访客的心情疏密也应该相同。
城南的歌舞、琴台的月光,江上的旌旗和锦水之风。
地位低下的人来来往往,心中的喜怒哀乐却深藏不露。
去完善
释义
《上西川王尚书》是一首唐代诗歌,作者是章孝标。下面是这首诗的词句注释:
1. “人人入蜀谒文翁”:“蜀”指的是四川省,“文翁”是西汉时期的一位官员,他在四川创建了文翁石室,是中国最早的公立学校之一。这句意思是每个人都可以来到四川向文翁学习。
2. “妍丑终须露镜中”:“妍丑”指美丑,“露镜中”表示在镜子中显现出来。这句是说无论是美是丑,最终都会显露出来。
3. “诗景荒凉难道合”:“诗景”是指诗人描绘的景象,“荒凉”是形容景象萧条,“难道合”表示怎么能相符合。这句是说诗人描绘的荒凉景象与现实情况并不相符。
4. “客情疎密分当同”:“客情”指游子的情感,“踈密”指疏密程度,“分当同”表示应该相同。这句是说游子的情感疏密程度应该是一样的。
5. “城南歌吹琴台月”:“城南”是指成都城南,“歌吹”指歌声和乐器声,“琴台月”是指在月光下的琴台。这句描写了成都城南的歌舞升平的场景。
6. “江上旌旗锦水风”:“江上”是指锦江上游,“旌旗”是古代军队的旗帜,“锦水风”是指锦江上的风。这句描写了锦江上游军队旗帜飘动的场景。
7. “下客低头来又去”:“下客”是指地位较低的客人,“低头”是表示谦虚的态度,“来又去”是指来来往往。这句是说地位较低的客人谦虚地来来往往。
8. “暗堆冰炭在深衷”:“冰炭”比喻对立的事物,“深衷”是指内心深处。这句是说诗人把内心的矛盾和对立的情感深深隐藏起来。
去完善
赏析
本诗是唐朝诗人章孝标的一首描绘西川风光和诗人的客居之情的诗篇。首联借文翁之意,喻指诸人皆为求学问而来,无论美丑皆无法掩藏其真实面貌。颔联以诗境描述,点出荒凉的景象并不适合所有人,暗示每个人都有自己特定的欣赏角度和标准。颈联通过描绘城南的歌吹琴台月色与江上的旌旗锦水风声,将西川的景致生动地呈现出来。尾联则表达诗人在面对如此景色时的心情,尽管受到礼遇,却仍有些许压抑之感,心内如冰炭交融,难以言明。全诗诗意盎然,展现出作者对自然景观的独特洞察和人际微妙情感的敏锐捕捉。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上西川王尚书》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章孝标所作,创作于公元816年。这个时期,唐朝已经走过了开国盛世,进入了晚唐阶段。政治腐败,战乱频繁,国家实力逐渐衰败。但在这个时期,诗歌文化依然繁荣,许多诗人都在努力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章孝标本人在这个时期的人生经历也相当丰富。他曾在科举考试中失利,但这并没有击垮他的意志。他继续在文学道路上探索,并与当时的许多著名文人结交,如白居易、元稹等。这些文人的影响使他更加坚定了对文学的热爱。此外,他还曾担任过地方官员,对民间疾苦有所了解,这也为他后来写作反映民生疾苦的诗篇打下了基础。
在唐朝晚期的社会背景下,国家的混乱和无序使许多诗人对社会现实产生了深深的忧虑。他们希望通过诗歌表达自己对国家的关切和对民生的关注。章孝标在这首诗中,以恭维的语气表达了对西川王尚书的敬仰之情,同时也希望自己的才能得到认可,为国家贡献一份力量。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