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答友人惠牙簪

标题包含
答友人惠牙簪
牙簪不可忘,来处隔炎荒。截得半环月,磨成四寸霜。 晓辞梳齿腻,秋入发根凉。好是纱巾下,纤纤锥出囊。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请不要忘记你的牙簪,它来自遥远的炎热荒原。它看起来像是半圆形的月亮,已经被打磨成四寸长的美丽。早晨离开时,它的表面仍然有些油腻;秋天来临时,它会感到头发根部的凉爽。最好是用轻薄的纱巾包裹住它,这样你就可以很容易地从包包中取出它。
去完善
释义
1. 牙簪:用象牙制成的头饰簪子。 2. 炎荒:南方炎热的地方,指代遥远的南方地区。 3. 截得:剪取。 4. 半环月:半圆形的月亮,这里指半月形的牙簪形状。 5. 四寸霜:形容象牙的质地和光泽。 6. 腻:润滑,这里指头发光滑。 7. 发根:头发根部。 8. 好是:美丽的样子。 9. 纱巾:轻纱制成的头巾。 10. 纤纤:细长的样子。 11. 锥出囊:从布囊中取出簪子。
去完善
赏析
赏析: 诗人以充满感激之情表达友人的关爱。诗人首先提到牙簪的珍贵之处,指出它来自遥远的地方。通过“截得半环月”和“磨成四寸霜”两句诗,描绘了牙簪的制作过程,展示其精美的工艺。 诗人借“晓辞梳齿腻”和“秋入发根凉”两句表达了对牙簪日常使用的情景设想,既形象地展现了牙簪的美感,又突显了它的实用性。此外,诗人还巧妙地将它与自身的形象联系起来,抒发了对友情的珍视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答友人惠牙簪》是唐朝诗人章孝标所作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公元879年至908年之间,即唐末时期。此时,中国正处于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社会矛盾激化,战乱频繁。 章孝标出身贫寒,自幼勤奋好学,在文学和诗歌方面表现出了很高的天赋。然而,他在科举考试中屡试不第,仕途不顺。这种挫折并没有让他放弃对文学的热爱,反而激发了他更加坚定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在这个特殊时期,他写下了许多抒发个人情感、表达对社会现象关切的作品,如《答友人惠牙簪》等。 章孝标的这首诗表达了对友人的感激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他对自己处境的无奈。在诗中,他用牙簪作为象征,表达了对自己才华的认可和对未来道路的期许。然而,现实中的困境让他的梦想变得遥不可及。在这种矛盾交织的情感下,我们看到了一位才情横溢却命运多舛的诗人形象。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