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无相禅师入关
九衢车马尘,不染了空人。
蹔舍中峰雪,应看内殿春。
斋心无外事,定力见前身。
圣主方崇教,深宜谒紫宸。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繁华街道上,车水马龙,喧嚣不已,却未沾染修行者的清静之心。
在短暂告别中峰的冰雪之后,我们将欣赏到宫殿里的春天景象。
保持内心的平静,不受外界干扰,定力使我们看到前世因缘。
皇帝正在重视宗教信仰,我们应当深入拜见皇帝。
去完善
释义
1. 九衢:指四通八达的繁华市区或官署集中之处。这里指的是京城长安。
2. 了空人:即看透世事,超脱尘世的人,这里指无相禅师。
3. 中峰:指庐山的主峰,此处借指长安城中无相禅师所在的僧院。
4. 内殿:指皇宫内的宫殿,这里借指朝廷。
5. 斋心:指清心寡欲的心境。
6. 外事:佛教术语,指人世间纷繁的事务。
7. 定力:佛教用语,指排除一切烦恼干扰的静定之力。
8. 见前身:意指看到自己的前世。
9. 圣主:对皇帝的尊称。
10. 崇教:重视宗教,提倡宗教教育。
11. 谒紫宸:紫宸,宫殿名,这里代指皇帝。谒紫宸,指觐见皇帝。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送无相禅师入关”为题,表达了诗人对禅师的敬仰和期许。诗中的“九衢车马尘,不染了空人”展现了禅师超脱尘世、修行高深的形象。紧接着的“蹔舍中峰雪,应看内殿春”则描绘了禅师即将前往的庄严寺庙和自然美景。接下来的“斋心无外事,定力见前身”再次强调了禅师的心灵修养和对佛法的坚定信念。最后两句“圣主方崇教,深宜谒紫宸”则是希望禅师能得到皇帝的尊崇,弘扬佛法。全诗语言优美,意境深邃,充分展示了诗人对禅师的敬意以及对佛教精神的赞美。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无相禅师入关》是唐代诗人章孝标创作的一首送别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846年,即唐宣宗大中二年。这一年,章孝标已经步入晚年,官至尚书郎。他早年曾在浙江、江西等地游历,结交了许多僧人朋友。无相禅师便是他的好友之一。
在唐朝晚期,佛教文化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许多文人士大夫都热衷于与僧人交往,探讨佛学哲理。章孝标作为一位文人墨客,对佛学也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与无相禅师的交情颇深,因此在得知禅师即将离开关外时,他写下这首诗表达不舍之情。
诗中,章孝标以优美的笔触描绘了无相禅师的形象和品质,表达了对禅师高洁品质的赞美。同时,他也表达了对自己无法跟随禅师一同修行的遗憾。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出章孝标对佛学的深刻理解和对友情的真挚感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