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杭州樟亭驿
樟亭驿上题诗客,一半寻为山下尘。
世事日随流水去,红花还似白头人。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樟亭驿站的诗人已有一半成为山下的尘土。
世界上的事如同流水般逝去,而红花依然像白发苍苍的老人。
去完善
释义
1. 樟亭驿:位于今浙江省杭州市的一处驿站。
2. 题诗客:在此处指过往的文人墨客,他们曾在樟亭驿留下诗篇。
3. 山下尘:形容过世的文人墨客,如同山下的尘土般渐渐被遗忘。
4. 日随流水去:隐喻世事如流水般不断变迁,时光流逝。
5. 红花还似白头人:红花和白头的对比象征,形象地描绘出生命的短暂与无常。
去完善
赏析
首句“樟亭驿上题诗客”,描绘出古驿站的繁忙景象,众多文人墨客在此驻足题诗,表达他们对人生、历史的感慨。同时,也为下文埋下了伏笔——这些题诗的人最终可能都会消失在历史的洪流中。
次句“一半寻为山下尘”,意味着经过时间的推移,那些曾经的诗人们已大多消逝于历史的长河中,成为山下的尘土。这既表达了诗人对个人命运的感慨,也揭示了人类在历史长河中的渺小。
“世事日随流水去”,这句承接第二句,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诗人以流水的意象来比喻世事的无常,表达了其对于人生短暂、世事难料的深深感慨。
“红花还似白头人”,则是诗人以红花与白头人作对比,用以强调生命与自然界的永恒,与人事的短暂相对照,强烈地反衬出了人类生命的有限,传达了诗人深沉的人生哀愁。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题杭州樟亭驿》是唐朝诗人章孝标所作的一首咏史抒怀诗。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20年),此时章孝标正漫游江浙一带,途经杭州樟亭驿时,有感而发写下此诗。
章孝标在青年时期即以文才著称,然屡试不第,直到元和十四年才考中进士。这段时间内,他游历各地,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丰富了人生阅历。期间,唐朝国内社会动荡、政治腐败、民生疾苦等问题日益严重。然而,他的诗歌并未完全反映出时代的苦难,而是更多地表达了个人对功名事业的追求和对故土的眷恋之情。
在杭州樟亭驿这个历史文化胜地,章孝标回顾历史,借古讽今,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以及对个人遭遇的感慨。这首诗通过描绘樟亭驿的历史变迁,揭示了江山依旧人事已非的沧桑感,同时表达了诗人希望建功立业、名垂青史的远大抱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