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弓
较量武艺论勋庸,曾发将军箭落鸿。
握内从夸弯似月,眼前还怕撇来风。
只知击起穿雕镞,不解容和射鹄功。
得病自从杯里后,至今形状怕相逢。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比较武功谈论功勋,曾经射箭将大雁落下。握住弓,骄傲地炫耀弓弦如同新月一般弯曲,但是面对迎面而来的风仍然害怕。只知道用力射击能够穿透雕翎,却不明白宽容和谐能够实现射中鹄的功力。自从生病以来,至今仍然害怕与弓箭重逢。
去完善
释义
1. 较量:比较优劣高低。
2. 武艺:指射箭等武术技能。
3. 勋庸:指功勋与德行。
4. 发:发出,这里指射箭。
5. 鸿:即大雁,古人常用作射箭的靶子。
6. 握内:握住弓。
7. 从夸:自夸。
8. 弯似月:形容弓弯得像一轮明月。
9. 撇来风:风吹过弓弦产生的声音。
10. 击起:指射出的箭矢击中目标。
11. 穿雕镞:雕刻精美的箭簇。
12. 不解:不了解,不领会。
13. 容和:包容和谐,这里指射中鹄心的技艺。
14. 射鹄功:射箭的技巧。
15. 得病:生病。
16. 自从:自从……以后。
17. 杯里:指饮酒过量。
18. 至今:到现在为止。
19. 形状:样子,模样。
20. 怕相逢:害怕再见到这种弓。
去完善
赏析
《咏弓》这首诗,以弓为对象,表达了作者对武艺的赞赏和对战士英勇精神的赞美。诗的开头,通过描述弓的力量,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战斗的场景,展现了将军用弓箭射落的鸿鹄形象。接下来,诗人通过对弓的形状、使用过程的描绘,进一步强调了弓的强大威力。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对射箭技术的理解和对战争的担忧。
然而,在欣赏弓的威力时,作者也注意到了它的缺点。“得病自从杯里后,至今形状怕相逢”,这句话意味着弓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损坏或失控的情况,这让作者对弓产生了敬畏之心。
总的来说,《咏弓》这首诗通过对弓的描绘,表现了作者的勇敢和智慧,同时也表达了对战争的一种理性思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咏弓》是唐朝诗人章孝标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描绘了弓箭的威力和坚韧,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战争和勇气的思考。下面我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创作背景:
《咏弓》作于唐僖宗时期,即公元873年至888年。这一时期,唐朝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激化,导致黄巢起义爆发。这场起义持续了数年,给唐朝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章孝标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然而,他的命运并不顺利。在唐僖宗时期,他参加科举考试屡次不中,这使他深感挫败。此外,他还曾担任过地方官员,但由于时局动荡,他无法施展抱负。
在唐朝晚期,战争和社会矛盾成为了诗歌的主要主题。许多诗人通过诗歌表达自己对战争和社会现实的忧虑。章孝标作为一位有才华的诗人,也在这一时期创作了许多具有深刻思考的诗歌。《咏弓》就是其中一首,通过描绘弓箭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忧虑和对勇气的赞美。
去完善